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0.31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有人才(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大陸地區四有人才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
  四有人才是鄧小平於一九八二年七月四日在軍委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搞好現代化建設的四個保證時提出來的。他說:「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將「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改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被簡稱為「四有」。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從此,各級各類學校遂把培養「四有人才」作為自己的任務,為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
有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同享有一物所有權的人,稱為「共有人」。
有人緣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格、儀表得人喜愛。如:「這小孩有人緣兒,人見人愛。」
形容商人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姓。如明代有人杰。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
黔驢技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前貴州沒有驢子,有人從外地帶來一頭驢,放在山下餵養。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起初以為是神,害怕而不敢接近。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就只會踢,再也沒有別的本領,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典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後用以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使完,而終至露出虛弱的本質。如:「他學藝不精,上臺唱沒兩首歌,就黔驢技窮了。」
尸位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餐」則見於《詩經.魏風.伐檀》,詩歌內容是在諷刺在上位者不勞而食。詩人透過反詰設問的手法,反覆提到:有人不耕種、不收割,為何可獲取三百家的榖糧?有人不上山打獵,為何院子裡掛得都是貆的毛皮?詩歌末尾則說出君子們可是不會白吃、白喝而不從事勞動。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尸位素餐」,用來指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出現「尸位素餐」的書證如《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朱雲》:「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朱雲當著漢成帝的面,批評張禹不能匡正輔佐主上,也不能對人民有所幫助,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今亦可用為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未能盡到職責。
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有特殊關係吧?」有人更進一步的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 解釋比喻彼此臭味相投。 詞意 相似詞氣味相投/狼狽為奸/朋比為奸 相反詞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冰炭難容 例句這幾個小偷,原來是沆瀣一氣的,怪不得都守口如瓶,不肯招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