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營養教育實施要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幼兒學習心理。3.選用具重要性及價值性的教材。4.多利用社會資源。 三、推廣方面1.可利用走廊張貼營養相關知識、海報及刊物。2.善用機會教育,講解各種有關營養的知識。3.利用視聽器材播放有關營養的知識。4.配合主題教育時間,由幼教老師講解食譜。5.舉辦有關營養教育之各項比賽。6.利用師生共進午餐時實施...
營養鹽循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各種元素在生態系內呈現的循環現象,稱為營養鹽循環,亦稱為生物地球化學(biogeochemistry)。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現象的維持,必需仰賴多種營養鹽的供,這些元素中,尤其是碳、氫、氧、氮、磷和硫等,都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這些元素與其合成物質約佔生物體的97%以上,這些物質隨生態系之運作而呈循環。較重要的營養鹽循環,包括碳、氮、磷、硫和水文循環。研究營養鹽循環的機制,及其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性的過程與特性,對生態系功能的了解,非常重要,也有助於了解地球所面臨的生態問題,如全球氣候變遷、酸雨、各種污染等;同時也有助於闡明生態系內的群聚組成、演替、競爭等關係。
營養性微生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指能夠生長在營養源(nutrient)極為稀少環境下之微生物。貧營養性微生物(oligotroph或low-nutrient bacteria)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質,使其可以有效地利用環境中有限的營養源,而其攝取基質的特性使其可以在違反了細胞與周遭環境之間強烈的濃度梯度下仍能獲得生長所需的基質。貧營養性微生物可以在低基質濃度的環境下緩慢地但卻很有效率地生長,因其具有高的基質親和力(即Ks低)。相對於貧營養性微生物的是富營養性微生物(copiotroph),其基質親和力低(即Ks高),而能在高的基質濃度下快速地生長。
營養失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攝取食物的量與質有缺點而影響正常代謝的現象。如體重減輕、骨骼發育與腦和神經發育遲鈍等。
營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營養物是指用作細胞合成的化學元素。營養物可以典型的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為重要/主要的營養物(macronutrient),是生質量(biomass)中主要的部份(例如:碳、氫、氧、硫、磷等元素);另一類為次要/微量的營養物(micronutrient),在生質量中僅佔極小的部份(例如:鐵、鈣、鎂、鉀、鉬、鋅、鈷等元素)。實際上,營養物是指氮及磷而言,氮、磷是造成地表水體優養化最常見的限制大營養物(limiting macronutrient)。【W. W. Eckenfelder and P. Grau,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Design a...
營養需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營養學名詞。指能量、蛋白質、脂肪、鈣、鐵、維他命A、B1、B2、C、D以及菸鹼酸等營養素的有關建議,一天必需攝取營養素的飽和安全量,隨年齡、性別以及勞動程度不同而有個別不同建議。此外妊娠授乳期的女性其建議也不同。
營養負荷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指每天供給每單位生物或微生物體所需營養源的供應量,如碳、氮、磷、硫、鐵……等。對於特定的生物或微生物在培養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營養需求,例如活性污泥培養時之營養需求比率為BOD:N:P:S:Fe = 100:10~5:1:1:0.5。廢水處理中之食物—微生物比(F/M ratio)是每天有機污染物的供應量和微生物量的比率,亦可稱為有機負荷。
腐生式營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微生物體獲取營養的方式之一,是將死亡或已腐爛的植物或動物體分解成溶液的形式來獲取生長所需要的物質。
營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如何利用食物攝取營養的科學。
國民營養調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營養調查之主要目的乃是希望藉由調查之結果來了解國民營養之狀況,以作為政府改善國民營養之依據。一般進行營養調查的方式包括:
  1.膳食調查:了解各種食物及營養素的攝取狀況,常用的方法有食物盤存法、二十四小時回憶法、食物攝取記錄、飲食歷史等。
  2.臨床檢查:可作為判斷營養缺乏症及其他疾病的參考。
  3.體位調查:是一比較性的測量方法,常測定身高、體重、皮下脂肪厚度,嬰幼兒則有頭圍、胸圍等項目。
  4.生化評估:分析血液、尿液以了解攝食情形與營養不良所引起的體內代謝變化情形。
  臺灣地區全面性的國民營養調查始於民國六十九年(198...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