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釋迦尼佛坐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體積雖小,和北魏帝室(460年左右)營造的雲罔第二十窟主尊風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新樣式。尊像和台座合鑄而成,背光另鑄。青銅胎質緻密,鍍金厚且與胎連接緊密,金色黃帶赤,作工精良。雙層台座,上層為須彌座,仰覆蓮瓣,台側飾以唐草文,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姿態威武。下層方形座,開波浪狀門,兩側均雕供養人,上排唐草文連環成排,台座雕刻精緻。 背光後面佈局錯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層。上層中央一塔,釋迦和多寶佛並坐其間,塔外左右兩側文殊持如意與手握麈尾的維摩相對而談,表現《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中層中央為釋迦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兩側各兩比丘跪坐、菩薩脅侍。下層中央誕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帝釋天和梵天跪坐兩旁。下層最外側兩長方形榜題,現字跡已不清。背光不僅內容豐富,且構圖安排秩序井然,場景緊湊,無疑是五世紀的精品。台座背面銘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願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隱,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願如╱是,故記之耳。(按:安熹縣在今河北省定縣附近)本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鼓角士的冑。《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皆令脫其故衣,更著岑單絞之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琥珀的別名。參見「琥珀」條。
蓋革─勒計數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蓋革─勒區域使用之計數管。亦稱為GM計數管、蓋勒計數管。輸出脈波振幅與最初所產生離子對數目無關所施加電壓的範圍稱為蓋革─勒區域。又計數管在蓋革─勒區域操作所施加電壓最低值稱為蓋革─勒低限。
  如圖下所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字君高,東漢樂安臨濟人;其先封,春秋之末,國滅,因以為氏。長少習〔歐陽尚書〕,不仕王莽世。光武建武二年(26),大司空宋弘特辟,拜博士,稍遷河內太守。
  長自為博士,及在河內時,諸生聽其講學者常有千餘人,著錄為門下弟子者前後萬人。著〔尚書章句〕,皆本之歐陽氏,俗號為〔氏章句〕。復徵為中散大夫,告老返鄉,一歲後卒於家。
  子紆,以隱居不仕教授學生,門生達千人。章帝聞其名而徵之,欲以為博士,在旅道中病卒,〔後漢書‧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有傳。
蓋革─勒區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為蓋革區域。脈波的大小和起始游離事件所產生的主要離子數目無關的電壓跨距。
  如下圖所示:
婁擬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8枚;鋤骨具齒,腭骨具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53-57。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無缺刻,具硬棘V,軟條23;臀鰭硬棘I,軟條18-20;胸鰭軟條17-20;尾鰭圓形。體紅黃色,體側具5個黑褐色微斜橫帶;腹鰭中央具一暗斑;尾鰭基上方具一黑斑,尾鰭具5條垂直紋。本種為大頭擬鱸(P. macrophthalma)之誤鑑,台灣是否存在仍存疑。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巘〈黃提幹行狀〉:「每嘆學者好高騖遠,躐等凌節之病,故其教人必以致知格物為先,而主之以敬。」
曇花一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佛祖釋迦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請師父講解佛法給他聽。釋迦尼要他仔細聽講,此時會場內還有五千個修道人。釋迦尼要開始講道時,這五千人起身離開了,釋迦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說:「我現在要說的佛法,為世所希有,就如三千年才開一次的曇花般珍貴,你們當信勿疑,因為我是不說虛假言語的。」後來「曇花一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滄海桑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葛洪《神仙傳》(據《初學記.卷六.地部.海》引)麻姑1>謂王方平2>曰:「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3>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將為陵陸乎!」方平乃曰:「東海行,復揚塵耳。」 〔注解〕 (1) 麻姑︰傳說中的仙女。姓黎字瓊仙,建昌(今江西省奉新縣西)人,修道於州東南姑餘山,宋徽宗政和中,封為真人。 (2) 王方平:王遠,字方平,東漢東海湖(今江蘇省灌雲縣)人,生卒年不詳。官至中散大夫,後棄官入山習道。桓帝時徵召不就,郡國強載至京師,閉口不言,題字於宮門,所寫的都是方外之事,削去復現。後放還鄉,居太守陳耽家。相傳一夕之間蟬蛻而去。 (3) 向: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