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休戚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語.周語下》曾提到一段故事: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因為受到在位的晉厲公排擠,而避難到周王室,擔任單襄公的家臣。他當時雖然年紀輕,但卻為人忠厚,做事合於義理,即使遠走他鄉,對於晉國的一切仍然非常關心。聽到晉國有不好的消息,總是跟著感到悲傷;而聽到晉國有可喜的事情,心情也會跟著感到高興。單襄公看得出來孫周是個才德兼備的青年,前途光明無限,因此在病重的時候,叮嚀兒子單頃公說:「要好好善待晉國的公子,因為他雖然身處異鄉,但卻非常關心晉國的一切,不忘其本,自覺與晉國的榮辱安危互相關聯。現在的晉厲公是個昏君,將來孫周一定會回國去接任國君,繼承王位,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對待他。」後來,晉國發生叛亂,厲公被殺,...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誠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軟弱,王室政權完全掌握在諸侯國的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手裡。對於這樣的情況,周平王常常覺得不安,所以想將部分權力轉移到虢公手上。鄭莊公得知後,前往質問,周平王懾於莊公的氣勢,只好趕緊否認,並且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誠信。但平王死後,桓王繼位,便真地將政權移轉到虢公手裡。鄭莊公大為憤怒,於是強奪了周朝兩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報復。周、鄭兩國從此交惡。史家對這件事的評論是:如果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禮法,即使沒有任何抵押物,也不會破壞盟約。...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九.談獻五.蘇汝霖陳光龍》:「間關賊中,百折不回,乃心王室,如提學道僉事蘇公汝霖、平樂縣知縣陳公光龍,亦疾風勁草也。」
鳥盡弓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舊五代史.卷一九.梁書.氏叔琮等列傳》:「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鷹犬之才,適遇雲龍之會,勤勞王室,踐履將壇,然俱不得其死,豈不惜哉!得非鳥盡弓藏,理當如是耶?』」
排山倒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拜大將軍,爵魏公,旋進爵魏王,加九錫。後卒於洛陽,子丕篡漢。追諡武帝,廟號太祖。 (3) 勤王:王室有難,起兵救援靖亂。 (4) 負鼎而趨:指曹操以輔佐名義,爭霸一方。負鼎,指伊尹背負罪俎見湯,以烹調比喻致王道之事。趨,行走、追逐。 (5) 假:借。〔參考資料〕 《魏書.卷五四.高閭列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班師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闢一廛。夫豈無人,以大鎮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雖翦枝竭流,終不可絕矣。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
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生民塗炭注音︰ㄕㄥ ㄇ|ㄣˊ ㄊㄨˊ ㄊㄢˋ漢語拼音︰shēng mín tú tàn釋義︰猶「生靈塗炭」。見「生靈塗炭」條。 01.北周.庾信〈傷心賦〉:「在昔金陵,天下喪亂,王室板蕩,生民塗炭。」 02.《封神演義.第八回》:「四海分崩,八方播亂,生民塗炭,日無寧宇。」 參考詞語︰塗炭生靈注音︰ㄊㄨˊ ㄊㄢˋ ㄕㄥ ㄌ|ㄥˊ漢語拼音︰tú tàn shēng líng釋義︰猶「生靈塗炭」。見「生靈塗炭」條。 01.唐.李諲〈妒神頌序〉:「天寶中,以賊臣背化,國步猶艱,塗炭生靈,焚燒甲第。」 02.《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若能順時達變,可保富貴,毋為塗炭生靈,自貽後悔...
玉石俱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經.胤征》今予以爾有眾,奉將1>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2>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崐岡3>,玉石俱焚;天吏逸德4>,烈于猛火。 〔注解〕 (1) 將:進行,執行。 (2) 弼:音ㄅ|ˋ,輔助。 (3) 崐岡:指崑崙山,產玉。 (4) 逸德:失德、瀆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輔助、幫助。《左傳.襄公十一年》:「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
檄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中文書的通稱,用以聲討敵人、宣示罪狀、徵召等。《漢書.卷八三.朱博傳》:「博口占檄文曰:『府告姑幕令丞,言賊發不得,有書。』」《三國演義》第五回:「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也稱為「檄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