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設計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有設計項目。設計項目的決定應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基點。在運用設計教學法時,師生需共同商定項目,學生根據興趣、當前需要,以及今後職業方向提出建議,教師分析學生現狀及現有的教學條件,確定設計項目。學生本人籌畫和完成設計項的整個過程,教師要隨時準備指導學生和評估其發展。成功的教學設計是隨著設計項目的進展,學生可以逐漸脫離教師的督導,獨立完成設計項目。 實施設計教學的過程,可分為決定目的(Purposing),擬訂計劃(Planning),實施工作(Executing)及批評結果(Evaluating)等四個步驟。過程學生是...
番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茄科番茄屬,一至多年生草本。莖略呈蔓生狀態,高約一公尺,著地部分隨處生根。葉互生,羽狀複葉或羽狀深裂,夏秋開花,圓錐狀聚繖花序腋外生,花冠輻形,五至六裂,黃色。漿果也稱為「番茄」,扁圓形或小球形,為紅色或黃色,可供食用。也稱為「西紅柿」、「番柿」。
無性生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的生殖方式之一。動物行無性生殖,常見於較低等的動物,無受精現象,而直接從親體長出新個體,其方式包括分裂生殖、裂片生殖、出芽生殖、單性生殖等,過程較有性生殖簡單。植物方面則是藉由孢子或營養器官以繁殖後代。如真菌、蕈類、蕨類等多行孢子生殖,較高等的植物則以「營養繁殖」,即由自母體之枝、葉、根等營養器官,長出新個體。
馬太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此的優勢累積,使孩童擁有較高的發展機會、文化、人力資本,亦即同一世代的成就受到上一世代的影響,而產生根本性的不平等。(註2)馬太效應同樣被應用在教育心理學當中,在教育中,學齡前即具備識字能力的孩童,可能在進入學校教育後,倚靠其家庭所給予的學齡前教育優勢,在閱讀理解以及認知上遙遙領先其他初步踏入閱讀領域的學童,優勢長久累積下來同樣造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馬太效應英文關鍵字:Matthew effect 參考文獻註1: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三版。巨流。 P.117註2:吳逸驊。圖解社會...
排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球,至今將屆九十載,布朗先生開啟了台灣排球運動的大門,讓台灣人知道什麼叫做排球,經過日治時期的萌芽、生根及光復後臺灣人的努力推展,排球運動已蔚成一股風氣,成為臺灣人所喜愛的三大球類之一。 規則 場地與設施排球場由比賽場區(playing court)和無障礙區(free zone)組成。比賽場區的長度18米,寬度9米。可分為兩塊等面積(9m×9m)的區域,比賽的兩隊各於球場的一邊,每一邊又可分為前區(離中線3米內的區域)和後區(離中線3米到15米的區域),劃分前區和後區的線稱為攻擊線(attack line),男子競賽為...
個人化系統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依據教師系統教學設計的內容,自行控制學習進程。作答結束後接受評量,評量結果決定下次進程的起點,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特質決定教學成果。 教學流程依據凱勒的基本架構,發展出以下教學流程(林寶山,民88&Keller&Sherman,1974)1. 建立具體而明確的教學目標2. 將教學內容編制成各大單元教材,再將大單元細分小單元,每單元均有具體行為目標做教學活動設計依據。3. 教師教學開始前先進行講述教學活動,提示有效學習方法,引發學習動機。4. 教師提供教材使學生獨自進行學習。5. 學生自我學習後,自認達到...
產學合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產學合作系統,提升實務教學品質,以達成學校為產業界培養實務人才、提供加值再教育及關鍵技術知識引進、生根和創新之目的,而且亦希望學校人才培育和社會經濟結構發展,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乃贊助各大學成立「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擴大產學合作,除92年度核准技專院校設立15個技術研發中心後,93年再度核准屏東科大等15個技研中心。 產學合作分類基本上,產學合作的方式約可分為三大類:1.一般性贊助(包括捐贈研究經費、設備、設置講座等);2.合作性贊助(包括契約性研究、設備轉移、聯合研究中心等);3.知識/技術轉移(包括專利申請、...
輕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程度的深淺。[例]醫生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開立處方。
浪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務正業的遊蕩青年。《西遊記》第九一回:「街衢中有幾個無事閑遊的浪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大凡富家浪子,心性最是不常,搭著便生根的,見了一處,就熱一處。」
皮影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被印度人視為皮影戲的發源地,當地皮影戲至今發展不衰。宋代,皮影戲由華僑從爪哇引進中國,不但在中國生根發展,也發展出小型、精緻、靈活的皮影戲偶。臺灣的皮影戲最晚在清中葉從潮州傳入,特別盛行於南臺灣,戲團曾經多達數百團,但戰後開始沒落衰微。(註1) 製作與演出皮影戲偶以羊、驢、牛皮為材料,依照角色的性格雕刻出不同的形象與花紋,經由染色、塗上桐油,最後形成具有相當硬度的人物側影。皮影戲的造型以平面的線、面、紋樣鏤空而成,以一種變形而誇張的手法表現角色的特徵,用色也十分強烈鮮明。戲偶的頭可以取下替換,手、腳、膝、腰也都可以活...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