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11.62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宗教的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的教育目的論,緣於宗教為人類追求信仰生活的一種活動,任何宗教或教派均會對其教義、信仰、論說或教會儀式,作一教導,令信徒有所知悉,有所奉行。其次,任何宗教或教派,多會就其宗教著作、戒律、行為模式,作教學或傳授,使信徒對該宗教有所認知、鼓舞或對信徒的道德、品行有所增益。世界各地宗教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發展情形不盡相同,因而宗教對各個社會的教育影響,亦各自有異。不過,從教育歷史發展的見地來論,宗教對教育的目的、課程、教學方法,甚至教育哲學等,都曾經發生過某種程度的影響。以西方基督教為例,教育活動受宗教影響,至深且鉅。基督教的教育目的,重在培育具有信、望、愛德性的基督徒。經由宗教教育的陶冶,使信...
內在的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在的教育目的目錄1 前言2 定義3 對於傳統目的之批評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實驗主義與進步主義的哲學著重在變化的理論,反對持久以及恆常的概念,認為這世界並非有所規律的,而是經常產生變化的,永恆的教育目的,是無法適應經常變化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型態的,同樣也無法適應那千變萬化的世代社會,因此這些學者所主張之目的<...
目的論-因果分析的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的論-因果分析的科學」一辭為當代德國教育學者布瑞欽卡(W. Brezinka)用以指稱教育學的名詞。布瑞欽卡受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的影響,以為教育學是一門經驗的、理性的社會科學或實在科學(Realwissen-schaft)。教育學方法論的基礎是建立於邏輯經驗論中的可檢證性原則,其目的則在於對教育實際獲得一種法則性的認識。布瑞欽卡並將自然科學中的目的-方法-模式(Zweck-Mitell-Formal)援用於對教育過程的解釋,以為目的-方法-模式這種思想範式使人易於計畫教育行動,也使教育行動易為人所理解。這種模式雖不全然與因果關係的模型完全相同,但也是因果...
目的手段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的手段模式」是十九世紀以降的實徵主義普遍採用的研究模式。此模式的基本預設是研究之目的和達成此目的的手段或方法之間可以完全區分,研究者所關心的是達成「目的」之「手段」的選擇,並不探討目的之適切性或合法性。
  目的手段模式基本上反映了實徵主義的認識論及方法論,亦即實徵主義「價值中立」及「方法統一」的基本主張。奠基在古典物理學心物二元及主客分離的哲學基礎之上,實徵主義者主張將自然科學的物質觀類推到社會科學研究,把研究對象視為可以觀察與測量的客觀存在,不受主體意志或價值判斷的左右。所謂客觀的或是科學的研究,就是要將「事實」與「價值」分離,認知主體與客體對立。換言之,研究者和研究對象...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的游離評價(goal-free)目的游離評價是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畫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指考慮到預期效應,忽略了非預期的效應(或稱為「副效應」、「第二效應」)。他注意到,有些課程計畫以典型的方式來實現其目標,同時也帶來了某些極為有害的副效應;有些課程計畫在達到預期結果方面效果不佳,但也帶來了重要的非預期的結果。所以,他斷定,根據預定的目標來評價...
目標語言;目的語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資訊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時,原來語言稱為原始語言或根源語言,而輸出的語言則稱目標或目的語言。
教育目的的演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目的的演進目錄1 中國教育目的的演進1.1 虞夏商三代到西周1.2 東周至春秋戰國1.3 秦代到清末1.4 民國後2 西洋教育的演進2.1 文藝復興以前2.1.1 希臘教育2.1.2 羅馬時代2.2 中世紀2.3 結論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中國教育目的的演進 虞夏商三代到西周此時目的在於穩定階級制...
手段與目的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段與目的分析係問題解決的方式之一,用來探究問題的結構。換言之,即檢視問題的基本部分或結構,以了解並解決問題,而不採用遵循一系列階段或步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手段與目的分析的處理原則有四項:
1.評估當前的狀態,並決定問題的所在;2.評估目標的狀態,並了解所欲的解答;3.確認在總目標下,經過分解的各次目標;4.發展一系列的行動以尋求各次目標的解答,並縮小當前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生手和專家解決問題峙,顯然採用不同的途徑。專家由於對問題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向是由當前狀態到目標狀態(即由問題為起點,解答為終點)。生手由於缺乏背景知識,就採倒返的方式,以目標狀態為起始...
個人發展的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個人發展為教育的目的,泰半是自然主義教育學者的看法。他們所提出的教育理論,包括:兒童需要全面的發展,無論心智、身體、道德、社會經驗或情感等,不能有任何一方面的偏廢。每一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成人應該尊重兒童的個性,如此兒童才能得到適宜的發展。每個兒童都天賦地具備了可以發展的潛力,教育必須以此為基礎,盡量引出其自然的稟賦,而不要阻止其自然稟賦的發展。兒童是成長中的幼苗,需要教師細心的栽培與灌溉,因此教師對兒童施予愛是需要的。更為重要的是,對兒童各方面的需要加以了解。至於使兒童個體順利發展的可行辦法則為:兒童感官的應用乃是一切教學的基礎,捨棄對兒童感官的應用,則一切的教學都將無法進行。語文...
目標程式;目的程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程式人員編寫的原始程式經過彙編或編譯之後所產生的機器語言的程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