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目空一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三:「觀吳孟舉所作序,對針嘉、隆人一種吞剝唐人之習,立言頗為有見,而及觀其中間所選,則是目空一切,不顧涵養之一莽夫所為,於風雅之旨殊遠。」
因勢利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七.聲容部.治服.首飾》:「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立言則善,誰其從之?不若因勢利導,使之漸近自然。」
設身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賓白第四.語求肖似》:「填詞一家,則惟恐其蓄而不言,言之不盡。是則是矣,須知暢所欲言,亦非易事。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夢往神遊,何謂設身處地?」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令升史議,歷詆諸家而獨歸美《左傳》。-{雲}-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斯蓋立言之高標,著作之良模也。”劉知幾曾說:“自戰國以下,辭人屬文,皆偽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雜說》 劉知幾甚至說《史記》將寓言、神話、傳說當作史料,“至於屈原《離騷》辭,稱遇漁夫於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於陽臺。夫言並文章,句結音韻。以茲敍事,足驗憑虛。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采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周亮工在《尺牘新抄》中表示:“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馬逃生,身迷大澤,亦何暇更...
三不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指立德、立言、立功三件可以永遠受人懷念和敬仰的事。宋.楊萬里〈跋寫真劉敏叔八君子圖〉詩:「古人三不朽,諸老一一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祈求。通「祈」。《說文解字.艸部》「蘄」字.清.段玉裁.注:「古鐘鼎款識多借為祈字。」《莊子.養生主》:「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晉.郭象.注:「蘄,求也。」唐.韓愈〈答李翊書〉:「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
平心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一○.丹鉛新錄六》:「凡讀古人文字,務須平心易氣,熟參上下語脈,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參考詞語︰息心靜氣注音︰ㄒ|ˊ ㄒ|ㄣ ㄐ|ㄥˋ ㄑ|ˋ漢語拼音︰xí xīn jìng qì釋義︰猶「平心靜氣」。見「平心靜氣」條。 01.《文明小史.第五四回》:「大邊到此,知道文案一席,賽如下了定錢了,便把馬褂脫去,研得墨濃,蘸的筆飽,息心靜氣的寫起來。」 02.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二》:「學者宜沈潛反覆,息心靜氣,探討於神味意境之間,以求換骨,不可以字句聲調,襲其面目也。」 參考詞語︰靜氣平心注音︰ㄐ|ㄥˋ ㄑ|ˋ ㄆ|ㄥˊ ㄒ|ㄣ漢語拼音︰jìng qì pí...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之務,不為清談浮泛之文。主張窮經致用,反對言之無物之擬古文學,應酬文字、浪漫文學。主張文學應為聖賢立言、明道、載道。學宗程、朱,篤六經,旁涉國家典制,以及天文,儀象、兵農之屬。晚年則精研考證,兼嗜金石。著有亭林詩文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等書。 三目從平定三藩之亂以后,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穩定下來了。但是,還有一點叫康熙帝不大放心,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來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採用一個辦法開"博學鴻詞科",命令各地官員和朝廷大臣,把有學問的文人推薦給朝廷,馬上封他做官。這一招果然很靈,不少全國著名的學者、文人...
八股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體名。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應考文體。其體制源於宋、元的經義。最初八股考試命題採用經書中人倫治道之言,應試者據以敷陳經義,有若代聖賢立言,稱為「制義」。元仁宗以四書命題,限用朱子集注,明、清時科舉考試亦多取四書中的語句命題,故稱為「四書文」。明成化以後漸成定式,清光緒末年廢除。文章結構可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八部分,全文對格式、體裁、用語、字數有嚴格規定。也稱為「八比文」、「制藝」、「時藝」、「時文」。
藏之名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人以著作不便問世,只合收藏在大山之中。比喻著述極具價值,能流傳後世。《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唐.劉知幾〈上蕭至忠書論史〉:「古之國史,皆出自一家,如魯、漢之丘明、子長,晉、齊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之名山。」也作「藏諸名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