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61.71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給予,上級賞給下級。《說文解字.貝部》:「賜,予也。」如:「賞賜」。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四一:「呼我遊太素,玉杯賜瓊漿。」
陟罰臧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內容4 相近詞5 相反辭6 例句7 修辭8 參考資料 解釋 即「陟罰臧否」,賞善罰惡。陟,登,升(書經 舜典 「汝陟帝位」)。 臧,善 。 否,惡。 罰,懲罰。將善人,好的人才做晉升,給予更高的官職。對於惡人,不善之人的位階降職或給予罰處。遷升降罰官吏或褒貶評論官吏。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具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故事內容 出師表中,諸葛亮在軍隊出征前寫給劉幼主,文中最重要的旨意在於勸戒...
錙銖必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婚姻素對,靖侯成規。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1>,比量2>父祖,計較錙銖3>,責4>多還少,市井5>無異。或猥婿在門,或傲婦擅室,貪榮求利,反招羞恥,可不慎歟! 〔注解〕 (1) 輸絹:給予絹帛。絹,音ㄐㄩㄢˋ。 (2) 比量:比試較量。 (3) 錙銖:音ㄗ ㄓㄨ。古代極小的計算單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用以比喻極細微。 (4) 責:要求、索取。 (5) 市井:指買賣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給予。如:「提供」、「供應」、「供給」。《文選.潘岳.藉田賦》:「故躬稼以供粢盛,所以致孝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四:「主人辭不得,一日供他兩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您。由此看來,王受到的蒙蔽必然很多。」齊威王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寡人有過,敢直言進諫的人就給予獎賞。」命令一頒布,大臣們紛紛進諫,一時之間往來門庭的人很多,像市集一般熱鬧。數月後,仍然不時有人進諫。一年後,雖想進言,可是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勸諫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知道這件事後,都來齊國朝見。原文中的「門庭若市」即用來比喻上門來的人很多。
別出心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半,只存其自著議論,別出心裁者。」大意是說:袁枚送上他撰寫的《隨園隨筆》給奇方伯,希望奇方伯看過後給予建議及指教,他會再自行增刪,或是請錢辛楣等人幫忙校訂檢閱,只留下自己獨出巧思,不同流俗的議論。後來「別出心裁」就用來形容獨出巧思,不同流俗。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贈送、給予。《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書遺譚。」《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
愛莫能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隱而不見,所以無法給予幫助。語本《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漢.毛亨.傳:「愛,隱也。」後指內心雖然同情,想要幫助他,卻無能為力。《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子瞻左遷黃州,乃聖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文明小史》第六回:「兩人雖與黃舉人均有瓜葛,到了此時,也是愛莫能助,只得任其所之。」也作「愛莫之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