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實用主義的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用主義的美學是以全面性的生活經驗解釋美感與藝術的美學思想,使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相連續,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經驗。
  杜威一九三四年所發表的〔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是實用主義美學的開山之作。杜威思想的特色在於以經驗的連續性(continuity),解決西方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二元對立。例如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以「無關心的滿足」(disinterested satisfaction),來區分「美感」與「快感」,又用「無目的的合目的性」(apurposiveness without purpose)來區分「美感判斷」與「道德判斷」。杜威卻認為,美感...
實驗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驗美學是實驗心理學中一項研究,以物理和數學概念為基礎,實驗審美方面的若干事項。此項研究的創始者為費希納(G.T. Fechner, 1801~1887),費氏原有「實驗心理學之父」的稱號。
  美學在哲學中原是由高層次開始,探討審美品質,以心靈或精神的成分為主。費希納改用科學實驗,必須從低層次開始,將觀察項目限定於感覺和知覺;而且必須將實驗盡量簡化,如是所謂之實驗,也只在以刺激引起反應方面的觀察並衡量。所用的刺激是經人工設計的形狀、線條或色調等屬於繪畫領域的材料,或是字母、母音、子音等屬於詩歌方面的材料;也有聲調、弦樂等屬於音樂方面的材料。實驗前用隨機取樣選出受試者,不以有無藝...
比較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家發展出來的一門比較各種藝術品,並試圖由其間找出共有特性的學問。
教育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美學是運用美學與藝術原理來作教育過程規劃、課程與教學設計以及教育結果評估的一門學術。
  教育美學的理念可以遠溯裴斯泰洛齊(J.H. Pestalozzi, 1746~1827)的直觀教學原理,以為直觀係所有人類的知識、意志、情感與行動的一般基礎,教育的主要目的因而在於直觀能力之培養。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承此論點,進一步認為教育家應及早為兒童將世界作美感的呈現與說明,以增進兒童的多元興趣,消除兒童對世界之不良印象,最終在使兒童能夠洞察隱微,養成獨立自主之判斷,去惡從善。
  當代教育美學探討之重點,在於將...
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學美國,且學有專精的學者。如:「留美學人歸國服務,貢獻良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指的是足以引起人類愉悅或讚賞的事物或事物之屬性。依含義廣狹不同而有三種基本意義:其一為包括道德之美;其二以能激發美感經驗者為限;其三則限於由視覺所看到的事物。
  在古代的理論中,都主張美包含在各部分的比例和安排之中。這種理論由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所創始,被稱為歐洲美學中的偉大的理論(大理),得到非常廣泛的承認,從西元前五世紀開始盛行,直到十七世紀,在長達二十二個世紀的期間,曾補充若干主張,也曾受到質疑與批評。
  說明大理時,通常關涉的命題包括:(1)美必須透過理性;(2)美的本性在於數量;(3)有玄學的基礎,即大理在於數目和比例中看出一種...
蕭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冊》《中學生現代散文手冊》《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新詩體操十四招》學術論文:《現代詩學》《臺灣新詩美學》《現代新詩美學
現象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欣賞者欣賞或閱讀過程中對於審美對象的觀照過程,使審美經驗「預備情緒」,繼而使審美對象形成。茵加登的美學對於後起的結構主義、符號學、語意學、分析哲學等,都發生過影響,是種系統論的科學方法,他突出了欣賞者參與藝術作品創造的能動作用,對後來的解釋學美學和接受美學也有重要影響。
審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詳細察看。[例]他以美學的觀點逐一審視美術館裡陳列的作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