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沈光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供他生活所需。鄭經繼位,沈光文因為做詩諷刺鄭經而引來殺身之禍,只好離開臺南逃往山上,再逃至原住民聚落如目加溜灣、羅漢門等地。在目加溜灣避難的日子,他便以教授番童、醫治病人度日。(註2) 晚年清朝領臺時,沈光文已年過70。當時的諸羅知縣季麒光曾短暫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並且邀集其他文人共組詩社「東吟社」,是臺灣第一個詩社。沈光文的寫作風格充滿思鄉之愁、以及對命運的感嘆。不久季麒光因丁憂離職,眼看眾人來來去去,沈光文不禁感嘆:「吾廿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皇帝於地下爾,而卒不克,命也夫?」(註3)最終沈光文...
部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指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系統、圖騰氏族,或指以地緣關係所形成親屬關係之村子,具有特定語言與文化。由親屬群體共同組成的祭祀團體,並以祖靈規範為家族和聚落的核心。社會制度為氏族世襲,有母系中心、父系中心、性別平權或男性長子中心等形式。其政治、經濟與宗教職務採取任務編制分工合作,重視分擔與分享。集會所為部落的行政、教育中心。
廢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遭廢棄而無人居住的房舍、街市、聚落、建築等。[例]經過戰火的洗禮,昔日繁華的城市盡成廢墟。
卑南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卑南族(Puyuma)2 分布3 親族系統:母系社會4 成年禮4.1 少年猴祭4.2 大獵祭4.3 會所5 巫術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卑南族(Puyuma) 分布卑南族主要分布於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海岸區域,台東及屏東都有其聚落。(註二P.27) 親族系統:母系社會卑南族是母系社會,其特色是婦女再親族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子則在政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男子的年齡階段與部落會所,是政治組織的基礎。(註三P.338) 成年禮卑南族每年年底舉行的少年猴祭與大獵祭,是卑南族最核心的祭典。這兩個祭典與卑南族的社會組...
大坌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口或湖濱,是一種適應海洋、河口和河湖性自然環境的文化。當時的人類以海邊、河口的的台階地或沙丘作為聚落所在,發展出小型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以漁獵、採集為生,並開始種植一些根莖類植物作為食物,為原始農業的開端。(註一)(註二)(註三)(註四)大坌坑文化的石器,除了以打製而成的石斧、石刀、礫石砍伐器之外,也出現了磨製的石斧、石錛和石鏃和網墜等,也使用骨角器和貝器。此時期的人類已經會燒製陶器,不過技術尚未成熟、火候較低,燒製的陶器大都粗糙鬆軟,顏色呈現暗紅、橘紅、或深褐,以罐和缽為主,在陶器口部的唇面和肩部也常以「之」字型、...
卑南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段東麓、台東平原,以及大武山東麓河階級面海的坡地與階地(註二)。此時期的人在這些地區形成長期定居的聚落,以穀類種植的農業和打獵為主,漁業則比較次要(註二)。出土的大量石棺群為卑南文化的最大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卑南遺址出土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尺,代表了距今三千至兩千年前的聚落和墓葬群(註一)。從出土物可知,此時期的人類製造石器、陶器、玉器的技術已達高水準(註二)。石器方面包含大量石鎌、石刀、石杵等農具,還有狩獵用的矛和鏃(註一)。陶器有罐、缽、小口瓶...
仙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舅、仙草凍、涼粉草類型:一年生草本,約高20~70cm生育環境:全台灣島低、中海拔的山野及路旁,成小聚落生長;花期為秋冬季莖的特徵:方形,帶紅褐色,莖直立或基部為匍匐性,全株佈有分節的毛葉的特徵:對生,橢圓形至圓形,長1~4cm,有齒緣,背面有疏毛絨花朵著生位置:頂生或腋生,輪生總狀花序;苞片成三角形,兩面被微毛類型:雌雄同株花朵大小及顏色:花序長15cm,淡紫色或紅紫色花莖及花被:花梗被微毛,花萼鐘狀二唇形;花冠筒二唇形,上唇瓣3列,下唇瓣船型雄蕊及柱頭:4枚,2長2短的2強雄蕊;柱頭為2叉狀果實型態:小堅果,倒卵形&...
守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守瞭望。《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宋.蘇軾.《應詔集.策斷二五》:「其居處以逐水草為常,故無城郭邑居聚落守望之勤。」
十三行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朝西南,臉朝西北的屈肢側身室外葬為主,常見的陪葬品有陶罐、青銅板、鐵刀等。從無頭葬的出現可知,當時聚落或族群之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註一)。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十三行文化Keyword:Thirteen cultural 參考資料何傳坤(2003)。台灣的史前文化(第一版)。新北市:遠足文化。P.60-67(註一)呂理政(1997)。遠古台灣的故事:認識台灣的史前文化(初版)台北市:南天。P.65-69(註二)考古學習網(註三)歷史文化學習網
蘇美城邦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城邦國家的形成2 蘇美城邦國家人民的階級劃分3 烏爾城邦4 楔形文字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城邦國家的形成大約從西元前三五○○年開始,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口附近,人們開始建造泥磚建築的大型聚落,形成雛形城市。並且在大約西元前三○○○年,出現大型泥磚牆,用以保護在此定居的人民,免受外來攻擊,這些大型泥磚牆是蘇美城市的明顯標誌。(註二)結果在蘇美地區就出現了許多城邦國家,這些城邦國家是幾個地區圍繞著一個中心成是聯合而成。(註一) 蘇美城邦國家人民的階級劃分蘇美城邦中的人們只要分為貴族、平民、佃戶和奴隸四種。奴隸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