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豁然開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內容是敘述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漁夫,有一天沿著溪水划船捕漁,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個開滿桃花、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漁夫心裡覺得十分驚訝,於是便繼續向前划。到了溪水源頭,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點點光亮,於是漁夫下船,從那個洞口走進去。本來洞口非常狹窄,只能容許一個人通過,再走幾十步,出現一個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理想世界。文內「豁然開朗」的原意是:眼前頓時開闊明亮起來。後來也被用來形容心境忽然變得開闊暢快,亦用於形容突然領悟到某個道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將近、幾乎。《晉書.卷五九.趙王倫傳》:「自兵興六十餘日,戰所殺害僅十萬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自足下謫江陵至於今,凡所贈答詩僅百篇。」
精益求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學而》《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朱熹.集注:「《詩.衛風.淇澳》之篇,言治1>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2>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 〔注解〕 (1) 治:處理。 (2) 磋:音ㄘㄨㄛ,琢磨、磨製。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自出機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自成機杼注音︰ㄗˋ ㄔㄥˊ ㄐ| ㄓㄨˋ漢語拼音︰zì chéng jī zhù釋義︰猶「自出機杼」。見「自出機杼」條。 01.宋.劉子翬〈次韻茂園獨速歌〉詩:「自成機杼誰如君,悲歌乃有可憐色。」 參考詞語︰別出機杼注音︰ㄅ|ㄝˊ ㄔㄨ ㄐ| ㄓㄨˋ漢語拼音︰bié chū jī zhù釋義︰猶「自出機杼」。見「自出機杼」條。 01.宋.洪邁《容齋詩話.卷四》:「詩文當有所本,若用古人語意,別出機抒(杼),曲而暢之,自足以傳示來世。」 02.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一.畫學.畫中人》:「侯雲松號青甫,……嘗畫〈松竹圖〉,壽余六十,較張雪鴻大令別出機杼。」
沾沾自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以為得意而滿足。《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聊齋志異.卷四.辛十四娘》:「會提學試,公子第一,生第二。公子沾沾自喜,走伻來邀生飲。」也作「沾沾自滿」、「沾沾自足」。
怡然自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欣悅自得的樣子。《舊唐書.卷七二.李百藥傳》:「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築山,文酒談賞,以舒平生之志。」《紅樓夢》第三四回:「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謂糊塗鬼祟矣。」也作「怡然自樂」、「怡然自足」、「怡然自娛」、「怡然自悅」。
一知半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明.李贄《續焚書.卷一.與焦漪園太史》:「慈湖雖得象山簡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滿,復參究禪林諸書,蓋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無妄之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 01.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今君縱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難哉?無妄之憂勿藥喜,一善自足禳千災。」 參考詞語︰無妄之愆注音︰ㄨˊ ㄨㄤˋ ㄓ ㄑ|ㄢ漢語拼音︰wú wàng zhī qiān釋義︰愆,罪過。「無妄之愆」指意外獲罪。見「無妄之災」條。 01.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老夫受無妄之愆,與足下了平生之願,你不肯煙月久離金殿閣,我則怕好花輸與富家郎。」
安居樂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古以來,人民都有「安居樂業」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對於人民理想生活的雛形便有過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描述之理想情境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夠,住得安穩,工作愉快。雖然與鄰國距離相近,但因為大家都能自給自足,故人民之間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來。這樣的概念也呈現於漢代史書《漢書》,在論述經濟思想的〈貨殖傳序〉中陳述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各自的技能,其後代子孫也在適切的環境中,輕鬆學得先人所傳授的一切,大家都過著安定和樂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樂其業」這段話,後來「安居樂業」這句成語就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