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偽(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偽」字在〔子〕書中,另有意義;〔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子認為人性惡,但並不固著於惡,仍然可以藉著外在的力量,化惡為善,這種力量就是「偽」。「偽」字是人後天的作為之意。
  子又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凡天賦之情欲,經過「心」的抉擇叫作「慮」,慮後而發出的動作,叫作「偽」。因此凡思慮之累積,動作之習練,逐漸養成之作為,也叫作「偽」,故「偽」不僅是一種後天的外在力量,也是一種持續累積的歷程。
  為了使人充分了解「偽」之真義,子再三強調「偽」與「性」本質上之差異。他說:...
子知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在知識論上經驗與理性並重,其說主要見於〔解蔽〕、〔正名〕。他一面提出「學不可已」、「辨合符驗」的呼籲,強調積習經驗的重要;另一方面也主張「心有徵知」、「知通統類」的理論,肯定心知主動認知與推理的功能。
  根據子學說,求知當由經驗積習著手,如〔勸學〕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意即憑空臆想不如切實求學。在此需注意的是子所謂「學」是指複雜的文化經驗,而不是指單純的感官知覺。所謂「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誦經讀禮目的在積善成德,為學目的在成為品格完美的人。以此可說道德之知在子知識論中,是首要知識。道德知識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杜鶴(八四六~九0七),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由於出身貧寒,因此自謂為「天地最窮人」。早年雖有詩名,但是因為無人援引而屢試不中,於是常常慨嘆:「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直到大順二年(八九一)才中進士,然而此時杜鶴已四十六歲。後為宣州田頵的幕客,唐亡之後,得朱溫賞識,任命為翰林學士,但才任職五日就過世。 文學觀點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游學於齊,三為稷下學官的祭酒,後適楚為蘭陵令。學說本於孔子,著書數萬言,主張「隆禮義而殺詩書」、「法後王」,傾向以後天禮法修飾人性。其對人「性」之理解與孟子學說根本上不同,所以他主張「性惡」與孟子主張「性善」,並非互相矛盾的學說。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作賦十篇,開漢人辭賦的先河。後世尊稱為「卿」、「子」,漢人為避漢宣帝諱,改稱為「孫卿」。
子人道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在道德人倫方面的思想,承自孔子與後儒:以「君子」為理想人格,而教育目的即在陶成君子;以「聖人」為理想君王,以「王道」為理想政治。質言之,子可說是道德、教育、政治思想上的理想主義者。
  根據子學說,君子積善成德,勤學修身,隆師親友(參見「隆師親友」「師法隆積」),諸德全備。君子首要在知「道」守道,所謂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解蔽〕)。而子所謂「道」,或指最為廣博周洽的事理法則,所謂「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焉。(衡度萬物的標準)」中或指為人之道,所謂「道也者何也?禮讓忠信是也。」(〔彊國〕)或指先王之道,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289)字公曾,西晉潁川潁陰(今河南省許昌縣)人。初仕魏,入晉後封濟北郡公,進光祿大夫,掌樂事。其時因朝廷獲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乃詔勖撰次以為中經,列在祕書。卒諡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與子的合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研夫孟所述,理懿而辭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48~209)字仲豫,潁陰(今河南省許昌縣)人,為漢朝政論家、史學家。獻帝時,因漢書繁重難讀,故命他用編年體改寫,悅乃依《左傳》體裁,撰成《漢紀》三十篇。又著《申鑑》五篇,充分表達他的政治思想。
勗(?-289)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勗,晉代目錄學家。字公曾(或云公會),潁川潁陰人。年10餘歲,便能屬文。及長,仕魏,為安陽令,轉從事中郎,領記室。入晉後,拜中書監,領著作、祕書監。官至尚書令,太康10年(西元289年)卒,年80餘,諡成。
  勗於武帝時掌樂事,修律呂。又與張華,依劉向〔別錄〕,整理典籍。及得汲家中古文竹書,奉召撰次,編成〔中經新簿〕,列在祕書。此部目錄書,按當時文化典籍發展和變化的具體情況,分類有所變革,開創了四部分類法。南朝百餘年間之官修目錄,基本上都接受了此一分類法,影響頗大。
粲熨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時,魏人粲的妻子因於冬月時生病而感到全身燥熱,粲乃至庭外受凍,再以冰凍之身幫助妻子減輕燥熱之苦。後婦亡,粲不久之後亦亡。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