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5.09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若、如果,表示假設。《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蘇軾〈留侯論〉:「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圍繞。《子.議兵》:「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三國魏.曹植〈苦思行〉:「綠蘿緣玉樹,光曜粲相暉。」
4.憑藉。《子.正名》:「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安帝乳母王聖,因保養勤,緣恩放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磨之使利。通「礪」。《子.性惡》:「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唐.柳宗元〈弔屈原文〉:「何先生之凜凜兮,厲鍼石而從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明白、了解。《子.儒效》:「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過錯。通「愆」。《子.正名》:「長夜漫兮,永思騫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照、相比。《子.不苟》:「言已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南朝梁.沈約〈長安有狹斜行〉:「咸陽不足稱,臨淄孰能擬。」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典忘祖」的「數典」,就是舉列典故的意思。既然會舉列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這件事都忘了。故事出自於《左傳.昭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以躒和籍談為使節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壺是魯國進貢的,景王於是問起:「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王室,為什麼獨獨晉國沒有?」籍談回答:「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王室的贈予,所以必須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由於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王室距離遙遠,皇恩根本無從顧及,我們又窮於應付戎狄,哪有什麼東西可用來貢獻呢?」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於是細數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贈予的種種賞賜,並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欺騙。《子.儒效》:「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必蚤正以待之也。」漢.桓寬《鹽鐵論.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偽。」
駑馬十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駑馬,劣馬。十駕,用馬拉車,一天叫做一駕,十駕就是積十天的路程。良馬一天能跑千里,劣馬十天也能跑千里。語出《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比喻才智平庸的人,若能努力不懈,也能趕得上聰明的人。也作「駑馬十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