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00.4134 ms
共 9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荀子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西元前315?~228?年)與孟子在先秦諸子之中,繼孔子之後,並列為儒家的正宗和大教育家。荀子名況,世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時代趙人。據〔史記‧孟荀列傳〕上說,荀子五十歲的時候(應劭〔風俗通〕說十五歲),曾遊學於齊國稷下。當時稷下之士如鄒衍、田駢、淳于髡等人均已去世,齊襄王以荀子德齒俱尊,三次聘他為學宮的「祭酒」。後來齊人讒謗荀子,荀子便由齊入楚。楚春申君黃歇聘他作蘭陵縣令,直到春申君死才遭罷黜。以後荀子在蘭陵長住,教學授徒,集法家大成的韓非與秦相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最後死於蘭陵,詳細生卒年代俱不可考,有〔荀子〕一書傳世。
荀子的哲學思想見於〔荀子〕一書。在人道理想上,... |
積(荀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積」字散見於〔荀子〕書中,其涵義為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表示後天人為力量之累積。荀子學說的基本架構,以性惡為核心,人性雖惡,但並非不能改造。靠後天努力,一點一滴的累積,以矯情化性,可以達到聖人之境。〔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 也。」「偽」是由惡至善的作為 ,「積」則是「偽」的成功條件。
荀子以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學做聖人,而聖人的境界,並非一蹴可及,必須經歷士、君子等階段,循序以進。荀子說:「故聖人也者 ,人之所積也。」(〔儒效篇〕)人要超凡入聖,全在於「積偽」工夫。 荀子所說的「積」,有兩個方向:一為「積善」:如:「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與天地矣。... |
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後代子孫、子代。如:「絕子絕孫」。《荀子.正論》:「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晉.石崇〈王明君辭〉:「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
|
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名。周代諸侯國,春秋時為晉所滅,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新絳縣西。
2.一種草。也稱為「荀草」。《山海經.中山經》:「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稿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3.姓。如戰國時趙國有荀況。
|
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於句中的賓語倒裝。《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荀子.禮論》:「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
1.因,表示原因。如:「為何不去?」、「為什麼你不贊成?」《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鍥而不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解釋3 例句4 辨誤 出處《荀子‧勸學》:「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解釋雕刻ㄧ件東西,ㄧ直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堅持不懈。 例句學習要有鍥而不懈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 辨誤「鍥」不能誤讀為「ㄑㄧˋ」
|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荀子.王霸》:「既能治近,又務治遠;既能治明,又務見幽;既能當一,又務正百;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
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侵入。《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
|
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自約束的。如:「懶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唐.楊倞.注:「散,不拘檢者也。」
|
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區別、不同。《荀子.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
分別、區分。《荀子.大略》:「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元史.卷七二.呂思誠傳》:「差民戶為三等,均其徭役。」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