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36.96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瞞國家重大的醜聞。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如深也。」後比喻隱瞞的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如:「他可是諱如深,想從他那裡套出一點口風,恐怕比登天還難!」
(諺語)比喻各人管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別人閒事。《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也送五兩,鴇子也送五兩。王定拜別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管他家瓦上霜。』」也作「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各人自掃門前雪,管他人瓦上霜」、「各人自掃檐前雪,管他家瓦上霜」、「各掃門前雪」。
鞭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鞭雖長,但卻打不到馬腹。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比喻力量有所不及。《歧路燈》第一○回:「況且又有家事在心,鞭長及,不色有些悶悶。」《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除掉腹地裡幾省,外國人鞭長及,其餘的雖然沒有擺在面子上瓜分,暗地裡都各有了主兒了。」也作「鞭不及腹」。
百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有眾口也難以辯解。比喻冤屈無法申訴辯白。如:「人證、物證俱在,使得他百口辯。」《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九回:「牛性此時百口辯,生在那裡目定口呆。」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做的事情總會有人知道,無法永遠隱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旁邊人聽了這邊的,又聽了那邊的,四面印證起來,便知得個清清楚楚。古語說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為』,果然說得不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無不、都是。《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非王土,率土之濱,非王臣。」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大內》:「大內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雲之狀,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
2.難道。表示揣測的疑問詞。《三國演義》第三五回:「將軍非破黃巾劉玄德否?」《文明小史》第四○回:「逢兄,你非遇見了什麼邪魔?不然為什麼一個人在這裡發獃?」也作「是」。
若以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以明或作以明,意思是說如果想要消弭對立的兩造間的爭執,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甲方明白乙方的觀點,且何以從乙方的觀點看甲方不對;再使乙方明白甲方的觀點,及何以從甲方觀點看乙方不對。如此雙方交換立場,超越本身的觀點,便可消弭兩造各自堅持己見的爭執。若以明是莊子〔齊物論〕的基本方法。齊物旨在打破一切相對或對立的觀念,免去區分彼此,而是已非彼,進而可以對萬事萬物平等齊觀。然而莊子深知人們每好師心自用,以已為是,以彼為非,不能破除這已是被非的分別,就不可能達到「齊物」的境界。因此莊子提出「若以明」的方法來說:「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若以明。」當時儒墨兩家號...
窮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至窮途末路的敵人,不可過分逼迫,以免其反撲拚命。參見「窮寇勿追」條。《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兵法云:『歸師勿掩,窮寇追。』」
變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變化多端,難以預測。《清史稿.卷三七一.劉韻珂傳》:「倘退兵之後,或有他出效尤,或即英人託名復出,別肆要求,變幻測。」《封神演義》第四四回:「吾『天水陣』內奪王癸之精,藏天乙之妙,變幻測。」也作「變化測」。
須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恐怕有、也許有。《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須有。』」後用來比喻誣陷的事情。《聊齋志異.卷四.田七郎》:「殺人須有!至辱詈搢紳,則生實為之,無與叔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