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頻頻、屢次。如:「數見不鮮」。《孫子.行軍》:「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迎刃而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晉武帝接納了杜預的建議,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後來「迎刃而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戰事進展順利。亦用來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
望梅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曹操率兵行軍至途中,士兵乾渴難耐,曹操就騙士兵前有梅林,梅子又酸又甜,誘使士兵流出口水以解渴的故事。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後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嬌鸞百年長恨》:「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飢,望梅止渴。」《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卻那裡得這銀子來!只好望梅止渴,畫餅充飢。」也作「說梅止渴」、「望梅消渴」。
厲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且使遽5>告于鄭。鄭穆公使視客館6>,則束載7>、厲兵8>、秣馬9>矣。 〔注解〕 (1) 步師:行軍。 (2) 腆:音ㄊ|ㄢˇ,豐厚。 (3) 淹:滯留、停留。 (4) 積:蓄存、儲藏糧食。 (5) 遽:驛車。 (6) 鄭穆公使視客館:此句據阮元《校勘記》補。鄭穆公,西元前649∼前606,春秋時鄭國國君。客館,招待賓客休息、居住的房舍。 (7) 束載:捆物裝車。為作戰之準備。 (8) 厲兵:磨利兵器。為作戰之準備。 (9) 秣馬:餵馬。為作戰之準備。
勢如破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後來晉軍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勢如破竹」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譬如破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作戰順利,毫無阻礙;亦用來比喻事情進展順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行軍時,兵士橫銜於口中,以防止言語的箸。如:「銜枚疾走」。《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量詞。古代計算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百步穿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步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共王時為大夫。晉楚鄢陵之戰,賴其連射連中,阻止晉軍追擊。共王卒,吳侵楚,為急行軍前鋒,司馬子庚繼之。請子庚三處設伏兵,誘敵深入,大敗吳軍於庸浦。 (3) 去:距離。 (4) 百發百中:形容射箭技術高超,亦比喻料事如神;或比喻做事、計謀、用藥等有充分把握,絕不落空。見「百發百中」。〔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史記.卷四.周本紀》
名列前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茅,古代行軍打仗時,前行兵士所拿作為旗幟的茅草。名列前茅形容名字排在前面。如:「他的成績在我們班名列前茅。」
折衝樽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折衝,拒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樽俎,古時盛裝酒肉的器皿。折衝樽俎指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唐.李翰〈淮南節度行軍司馬廳壁記〉:「彼善師不陣,未戰先勝,卻軍於談笑之際,折衝於樽俎之閒,今古一時也。」《孽海花》第六回:「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是他折衝樽俎的大功,國人應該紀念不忘的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