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吳下阿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軍。 (2) 周瑜:西元175∼210,字公瑾,三國吳舒人。有文武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為吳水軍都督,敗曹操於赤壁,拜前將軍,領南郡太守。亦稱為「周郎」、「周公瑾」。 (3) 蒙:即呂蒙(西元178∼219),字子明,富陂人。三國吳名將,曾計奪荊州、擒關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4) 拊:音ㄈㄨˇ,撫、拍。
引人入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郭澄之《郭子》(據《北堂書鈔.卷一四八.酒食部》引)王佛大1>嘆曰:「三日不飲酒,覺行神2>不復和親也。酒自引人入勝地3>耳。」 〔注解〕 (1) 王佛大:王忱(?∼西元392),東晉太原晉陽人,字元達,一字黃曇子,小字佛大。弱冠時即知名,貌醜但才慧,歷位驃騎長史,孝武帝太元中出荊州刺史,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個性任達不拘,極嗜酒,晚年尤甚,或連月不醒。 (2) 行神:即「形神」,指形體和心神。 (3) 勝地:玄妙的境地。〔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萍水相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浮萍是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水草,葉扁平而小,面背皆青,有鬚根下垂水中,會隨水流四處漂動。古人觀察浮萍的漂動,覺得人生的聚散,有如浮萍,所以有「萍水相逢」的說法。一般認為這句話是出自於唐代王勃所寫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也就是通俗所稱的〈滕王閣序〉。這篇文章是王勃參加洪州都督閻公於滕王閣上盛宴時所作。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傳誦千古。但除這兩句外,文章中也有幾句寫到奔波天涯的失意遊子,「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意思是說:「群山峻嶺,是如此難以超越,但有誰會去同情於迷路於其中的人?在天涯奔波中,偶然相遇的人竟都是流落在外的異鄉人。」當然王勃在文章中,說這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高尚的、不俗的。漢.王充《論衡.四諱》:「夫田嬰俗父;而田文雅子也。」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賠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周瑜:西元175∼210,字公瑾,漢末舒人。有文武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為吳水軍都督,敗曹操於赤壁,拜前將軍,領南郡太守。亦稱為「周郎」、「周公瑾」。 (2) 休誇:不要誇讚。
厲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厲」。「勵兵秣馬」即「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01.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與遼東書〉:「請都督勵兵秣馬,以待此期。」 02.《水滸傳.第九四回》:「山士奇到壺關,知蓋州失守,料宋兵必來取關,日日勵兵秣馬,准備迎敵。」 參考詞語︰礪戈秣馬注音︰ㄌ|ˋ ㄍㄜ ㄇㄛ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ì gē mò mǎ釋義︰戈,武器。「礪戈秣馬」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01.《舊唐書.卷八四.劉仁軌列傳》:「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 參考詞語︰厲兵粟馬注音︰ㄌ|ˋ ㄅ|ㄥ ㄙㄨ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ì bīng sù mǎ釋義︰粟,以粟餵馬。...
聞雞起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勢如破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載,杜預是西晉時的著名大將,他的學識淵博,時人稱為「杜武庫」。蜀漢滅亡之後,孫吳偏安江東。於是晉武帝派杜預為「鎮南大將軍」,統軍攻打東吳。戰事進展得很順利,短短數日就攻佔吳國許多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人被俘。杜預想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後來晉軍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
刮目相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軍。 (5) 周瑜:西元175∼210,字公瑾,三國吳舒人。有文武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為吳水軍都督,敗曹操於赤壁,拜前將軍,領南郡太守。亦稱為「周郎」、「周公瑾」。 (6) 拊:音ㄈㄨˇ,撫、拍。 (7) 吳下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見「吳下阿蒙」。
忍辱負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載,三國時,蜀吳交戰,吳主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領兵馬迎戰蜀軍。但陸遜手下的一批老將和皇親貴族,認為他只是個書生,毫無戰功,所以不服他的領導。陸遜於是召集眾將說:「我以一介書生負此重任,是主上賞識我能夠忍受屈辱而承擔重任的一點長處。而大家也各自有應盡的職責,不容懈怠。今後若有人不聽號令,我將以軍法處置!」後來陸遜用計擊敗劉備,取得勝利,大家見識到他的機智謀略,才完全的心服口服。後來「忍辱負重」被用來形容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