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新種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新種指鱇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柄鱇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吻長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吻長角鱇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霍氏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態後雌魚身體較為延長且側扁;體高約為體長40-50%;口裂水平距離不超過眼部下方;下頜具發達之縫合骨棘;鼻孔一對,具管狀開口;眼部小,具半透明膜覆蓋;鰓孔圓,約位於體長一半之處;餌球成卵圓形,上有1或2末端附肢。吻觸手轉折處離餌球基部較遠,故相對較長;背部具有2個肉阜,肉阜內有發光腺體;下鰓蓋骨不具前棘;具鋤骨齒;體高;側扁;全身覆蓋有密集之微細棘;上下頜牙齒密集排成數列,往內傾,內排較外排強壯。背鰭鰭條4;臀鰭鰭條4;胸鰭鰭條14;尾鰭鰭條8;魚體背部具有2個肉阜;鋤骨齒數8。測量形質(in %SL)頭長39.4;頭高37.1;上頜長21.2;下頜長25.9。體表及口腔通常較黑或褐色。雄魚...
暴龍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鰭鰭條6;臀鰭鰭條4,胸鰭鰭條14-16,尾鰭鰭條9。體相當延長,前方半部扁平,尾部細長側扁。頭部扁平,略為方形,眼睛位於兩側。口相當大且寬,前上頷骨分離、上頜遠超出下頜;吻觸手及其支鰭骨相當短,餌球位於口腔上方,腹視可見。牙齒為犬齒狀,相當延長。體色深棕色,口腔白。新鮮時,口腔及各鰭條末端為黃螢光色。本種1912年發表自菲律賓,但因模式標本餌球損壞,故無從確認該特徵,台灣產兩標本之餌球構造具有相當之差異,故目前僅為暫時之鑑定,未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何宣慶 2012/12)
棘齒新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eoceratias spinifer (Pappenheim, 1914)
特徵如上述。
不詳。
不詳。
無利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鱇目(Order Loph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蝙輻魚亞目(Suborder Ogcocephaloidei)
新角鱇科(Family Neoceratidae)
鱇上科(Superfamily Ceratioidea)
約氏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短且高,呈球形;頭長佔體長比例短。吻觸手短;餌球末端具明顯之前、後冠狀突起,末端具黑色素。眼小。口大,口裂接近垂直;具有巨大的犬齒狀牙齒;上頜齒數65顆;下頜牙齒較疏散,數量60顆;鋤骨前端相當平直。上下頜等齊;下頜聯合骨具棘;具翼蝶骨、上篩骨及頂骨;不具上下頜韌帶;舌頜骨雙頭型;主鰓蓋骨雙叉,上分叉較為退化;下鰓蓋骨較為纖細,與主鰓蓋骨等長,具有強壯之前棘。腹骨呈鐘擺形,下端較寬;咽鰓骨I及IV及上鰓骨I退化;第二頭鰭鰭條退化僅剩基骨。鰓孔成卵圓形,位於胸鰭基部;體表表皮具黑色素,包括口腔及腹腔,但胃部不全為色素覆蓋。全身佈滿極微細小之棘狀物,表皮較為厚。雄魚皮膚裸露;背鰭鰭條11以上;表...
大眼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扁平柔軟;頭部相對較為狹長;呈卵圓狀,軀幹部往後漸尖細。口極寬,開於頭前端;下頜明顯突出於上頜;上頜及前上頜齒1-2列,下頜齒4-5列,均可倒伏;鋤骨及腭骨均具齒;舌齒(第五角鰓骨)呈V字形排列。無鰓耙。體祼露不具鱗,頭部及體側具有發達皮瓣。頭骨及上頷骨表面光滑不具棘。鰓孔向前延伸至胸鰭基部前方。背鰭兩個,第一背鰭有V棘;第I棘位於吻端,特化成吻觸手,末端餌球為一小球狀;第III棘相當長,向後延長至第二背鰭中點,佈滿黑色皮瓣;第IV棘缺如;第V~VI棘短小。胸鰭鰭條15-18;第二背鰭軟條8;臀鰭軟條6;脊椎骨數19。體背淡褐色;腹面淺灰色;口腔粘膜一致為淡色。背、尾及胸鰭黑褐色及臀鰭深色;...
邵氏蟾蜍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側扁,呈圓盤形;表皮附有發達微細棘;口中大,口裂未延伸過眼部睛;蝶耳骨具棘;舌頷骨雙頭型;胸鰭位於身體中央偏後、無色素覆蓋;鰓孔位於胸鰭基部後方,孔小,約15mm;背鰭及臀鰭鰭條僅非常少部分皮膚具色素覆蓋;尾鰭鰭條皮膚無色素覆蓋;背鰭、尾鰭及臀鰭幾乎相連接,尾柄部位不明顯;吻觸手基部位在背部中央,分支相當發達,且具有相當多的細絲;牙齒分佈不甚密集,下頷齒略為較強壯且長;鋤骨較為平直,牙齒左右各四齒。吻觸手長73% SL;頭長45% SL;頭高52% SL;額骨外側最窄長12% SL;兩蝶耳骨棘長32% SL;上頷長35% SL;下頷長50% SL;眼部睛直徑長5% SL。主鰓蓋骨上分叉約為...
鬼枝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nophryne densiramus (Imai, 1941)
蝶耳骨顯著;下頜的鬚有3主幹,由此再行衍生出更多的小分支;吻觸手粗短,先端之圓形肉質擬餌延生一個長的皮瓣,該皮瓣基底前緣另有一個二分叉的小皮瓣,上述之大皮瓣又另有若干小分叉。體色為黑色。
日本北海道東方之太平洋西部,太平洋中部及大西洋岸之佛羅里達半島均有其蹤跡。
棲息水深150~1,400公尺;雌魚長成可達5公分,雄魚有自由游泳及寄生性兩型;前者可達2.4公分且具有極大之嗅覺器官及瞭望型的雙眼,寄生型的資料則缺如。
無利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鱇目(Order Loph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蝙輻魚亞目(Suborder Ogcocephaloidei)
枝鬚鱇科(Family Linophrynidae),Netdevils
鱇上科(Superfamily Ceratioidea)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