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2.42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僅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據《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僕1>始生六、七月時,乳母2>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3>。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僕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注解〕 (1) 僕:我,自謙之詞。 (2) 乳母:專司授乳及看護幼兒的僕婦。 (3...
稍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據《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僕1>始生六、七月時,乳母2>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3>。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僕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注解〕 (1) 僕:我,自謙之詞。 (2) 乳母:專司授乳及看護幼兒的僕婦。 (3...
手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手勢示意。唐.裴鉶《崑崙奴》:「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聊齋志異.卷三.夜叉國》:「徐再與手語,夜叉似微解。」
蔡元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他生長在浙東,凡明清之際如黃梨洲、張蒼水、全謝山諸大儒的民族思想,他都潛接而默識之。嚴復譯天演論的時候,常說「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話;「物競」、「爭存」,更成為當時的口頭禪。梁啟超的高唱「破壞」,譚嗣同的「衝決網羅」,以及俞正燮「認識人樣」、「認識時代」等見解,在在都深印在他的腦海裏。同時他又吸收了十九世紀民主自由新思想,醞釀激盪,自不會再為忠君的舊觀念所束縛。 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民國成立,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臨時政府北遷後,仍蟬聯教育總長。這時,中國政體,已由專制...
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據《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僕1>始生六、七月時,乳母2>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3>。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僕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注解〕 (1) 僕:我,自謙之詞。 (2) 乳母:專司授乳及看護幼兒的僕婦。 (3...
下筆成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下筆成章」。見「下筆成章」條。01.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涌泉。發言可詠,下筆成篇。」02.晉.左思〈悼離贈妹詩〉二首之二:「穆穆令妹,有德有言。才麗漢班,明朗楚樊。默識若記,下筆成篇。行顯中閨,名播八蕃。」 
粗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據《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僕1>始生六、七月時,乳母2>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3>。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僕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注解〕 (1) 僕:我,自謙之詞。 (2) 乳母:專司授乳及看護幼兒的僕婦。 (3...
應答如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思敏捷,對答流利。出現「應對如流」的書證如《晉書.卷三六.張華列傳》:「華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武帝嘗問漢宮室制度及建章千門萬戶,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畫地成圖,左右屬目。」
觸類可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觸類旁通」。見「觸類旁通」條。01.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四:「昔聞之師,以為當於未發已發之幾,默識而心契焉,然後文義事理觸類可通。」
應答如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思敏捷,對答流利。出現「應對如流」的書證如《晉書.卷三六.張華列傳》:「華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武帝嘗問漢宮室制度及建章千門萬戶,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畫地成圖,左右屬目。」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