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如刀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如刀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如刀割」原作「心肝若割」,謂猶如心頭被利刃割過,通常用來比喻內心的痛苦感受。漢代蔡邕〈太傅胡廣碑〉一文說道:「進睹墳塋,几筵空設;退顧堂廡,音儀永闕。感悼傷懷,心肝若割。」意思是說:我來到你的墓前,看到祭桌上空空蕩蕩的;再回頭看昔日常見你影子的長廊廂房,卻也望不到你的音容身姿。內心的傷痛油然生起,像是有把利刃正割著我的心頭。此處作者便用「心肝若割」比喻自己內心極深刻的痛苦。後來「心如刀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內心極為痛苦,像被刀割一樣,多用在所關切的人遭受苦難,而自身卻無能為力的狀況下,如明代小說《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福麗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其名著”創造的經驗”一書中,福麗特分析其基本論點。對於行政方面,福麗特在其”事業及一整合的統一體”一文中,很具體地指出他的根本論見,她將組織的原理推演出下列四個原則1. 透過與有關人員的直接接觸而進行協調。亦即經由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橫向關係,已影響控制的效果,而不是由行政主管從上而下發號司令,而可達到控制的時效。2. 協調要及早開始。亦即,直接的接觸不宜等到政策已需要求成員順從時才開始,而應該政策形成中就要進行。3. 協調即是情境中所有相關元素的交互關係4. 協調是一種繼續不斷的過程(註1) 關鍵字中文:福麗特英文:Ma...
稍長膽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在賭博時有錢有本,氣勢隨之增長,膽量也就壯大許多。《醒世恆言.卷三四.一文錢小隙造奇冤》:「怎當再旺一股忿氣,又且稍長膽壯,自然贏了。」也作「稍粗膽壯」、「稍麤膽壯」。
博學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出於秦太史令胡毋敬之手,是秦併吞六國後為統一文字所作的字書,保留通行的文字,而省改各地方的異文。字體為秦代小篆。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
羞澀囊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阮囊羞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晉時有個叫阮孚的人,他父親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他雖有才學,但性情放蕩,經常蓬頭亂髮、衣衫不整,每天飲酒作樂,到處遊山玩水,過著貧窮但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到會稽山一帶遊玩,身上背著一個黑色袋子,有人問他袋子裡裝了什麼東西,他說:「我袋裡什麼都沒有,只裝了一文錢,以免空空的太難為情。」到了唐代,詩人杜甫在〈空囊〉詩中寫到:「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就是用阮孚這個故事來描述自己窮困的生活。後來「阮囊羞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錢財窘乏,經濟困難。
非有先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一文中所捏造的人物。文中非有先生為官於吳國,三年之間默然無言,吳王問他,他趁機用歷史上許多諫諍遇禍的故事來啟發吳王,勸諭帝王應虛心納諫,實行明王聖主之道。
沒出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無法發洩或解決。《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人急了,正好沒出豁,卻見明晃晃一把劈柴斧頭,正在手邊。」《醒世恆言.卷三四.一文錢小隙造奇冤》:「楊氏因等長兒不來,一肚子惡氣,正沒出豁。」
有眼共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有目共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睹,看見。「有目共睹」原意指凡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漢朝徐幹在《中論.卷上.貴驗》一文指出,做人說話要有信用。想要別人信任自己,則要少說多做,確實履行自己所說過的話。時日一久,事情就變得顯明;事實顯明,則只要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有耳朵的人都聽的到,豈可用不實的言辭騙人!後來「有目共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事實極為明顯,眾所周知。如元代李翀《日聞錄》:「日月東出而西沒,有目者所共睹。」是說太陽和月亮從東邊出來西邊落下的自然規律,極為明顯,眾所周知。
文化體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文化的各部,因具某種程度的互依,及內部彼此的連繫,而可視為具有特徵及可以與其他文化區隔的獨立系統。
舍本理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