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12.52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老驥伏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驥伏櫪」出自三國魏.武帝〈步出夏門行〉。其中詩句說:「驥老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千里馬雖然老了,伏在馬槽邊,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來襯托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雖然年老,但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後來「老驥伏櫪」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雖年老,仍懷雄心壯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做、事。如:「行醫」、「行善」。《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放開、散放。如:「撒手不管」。《紅樓夢》第五九回:「鶯兒聽見這般蠢話,便賭氣紅了臉,撒了手。」《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顧先生也不破他的桿子,只把右腿一撒,左腿一低,前身一低,紀獻唐那條桿子早他脊梁上面過去。」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料事多中。 (2) 師:顓孫師(西元前503∼?),字子張,春秋陳國人。孔子弟子。資質寬沖,博接容,然不務立於仁義之行,故孔子弟子友之而弗敬。 (3) 商:卜商(西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由子夏五傳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為魯詩之祖;復授毛亨,為毛詩之祖。又《春秋》公、穀二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4) 孰賢:誰比較賢明。 (5) 過:超出、過分。 (6) 不及:不足、不夠。 (7) 愈:勝過、比較賢明。 (8) 與:音ㄩˊ,疑問語氣詞。同「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順、順應。如:「半身不遂」。《國語.周語下》:「節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風。」
破釜沉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群雄起義反秦,秦將章邯率兵攻趙,以重兵圍攻鉅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但宋義卻停兵不進。項羽殺了宋義取得軍權後,派遣二萬兵將渡過漳水,救援鉅鹿。之後,趙將陳餘又請求項羽派更多兵力支援,項羽於是帶領全部的軍隊渡河,然後將渡河的船弄沉,打破煮飯的鍋子,燒掉駐紮的營地,並只帶三天乾糧,以示必死之決心,不做撤退的打算。經過九次大戰,終於打敗秦軍。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把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後來「破釜沉舟」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患得患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為了繼續保有它,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就是說,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影響朝政,蒙蔽視聽,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後來「患得患失」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秦主苻堅率眾列陣肥水,謝玄等以八千精兵渡水還擊,秦兵大敗,潰兵聽到風聲和鶴鳴,皆以為王師已至。典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傳》。後形容極為驚慌疑懼。宋.李曾伯〈醉蓬萊.問金城方略〉詞:「見說棋邊,風聲鶴唳,膽落胡虜。」《紅樓夢》第一○二回:「賈珍方好,賈蓉等相繼而病。如此接連數月,鬧得兩府俱怕。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妖。」也作「鶴唳風聲」。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頂到腳跟都受損傷。比喻捨身救世,不辭勞苦。《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於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也作「摩頂至踵」、「摩頂至足」、「磨頂至踵」、「磨踵滅頂」。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