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機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眾生信受佛法的時機和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四.嵩嶽慧安禪師》:「讓機緣不逗,辭往曹谿。」
|
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顏色深。唐.戴叔倫〈贈慧上人〉詩:「雲霞色釅禪房衲,星月光涵古殿燈。」
|
勸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理開導人,使人接受。《新唐書.卷一二一.崔日用傳》:「會帝誕日,日用采《詩》大、小雅二十篇及司馬相如〈封禪書〉獻之,借以諷諭,且勸告成事。」
|
冷言冷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含有譏諷意味的冷冰冰的話。語出《虛堂和尚語錄.卷二.婺州雲黃山寶林禪寺語錄》。
△「冷嘲熱諷」
|
佛口蛇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嘴巴說得十分仁善,卻心懷惡毒。《五燈會元.卷二○.淨慈曇密禪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齣:「好兩個佛口蛇心,你且去殿上伺候,怕有客來,好生支應。」也作「蛇心佛口」。
|
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
去偽存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除虛偽的,保留真實的。《續傳燈錄.卷一二.和州褒禪溥禪師》:「權衡在手,明鏡當臺,可以摧邪輔正,可以去偽存真。」
|
超群絕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有《諸葛武侯集》。
(8) 孟起:即馬超,為馬超之字。
(9) 黥:黥布(?∼西元前196),原名英布,漢初六縣人。秦末從項羽入咸陽,封九江王。後降漢,破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及韓信、彭越相繼為劉邦所誅,遂舉兵反,戰敗逃江南,為長沙哀王誘殺。因曾受黥刑,故亦稱為「黥布」。 黥,音ㄑ|ㄥˊ。
(10) 彭:彭越,字仲,三國昌邑人,生卒年不詳。初事項羽,後率兵歸漢,為漢初功臣。佐高祖定天下,多建奇功,封梁王。後因人告他謀反而被殺,並誅...
|
清靜無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道家克制欲念,心神寧靜,順應自然的思想。語本《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後泛指任其自然,不以人力勉強作為。唐.賈至〈虙子賤碑頌〉:「鳴琴湯湯,虙子之堂,清靜無為,邑人以康。」《西遊記》第二回:「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
|
作賊心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五燈會元.卷一五.智門祚禪師法嗣》:「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麼?』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後比喻做壞事怕人察覺而內心不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偏偏那天又在公館裡被端甫遇見,作賊心虛,從此就不敢再到端甫處搗鬼了。」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