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改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土崩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2>、楚3>、齊4>、趙5>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解〕 ...
不謀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歎,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1>,假號雲合2>,咸稱劉氏3>,不謀而同辭。方今雄桀帶州城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詩》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鑒觀四方,求民之莫。』今民皆謳吟思漢,鄉仰劉氏,已可知矣。」 〔注解〕 (1) 遠近俱發:無論遠近,都發兵起事。 (2) 假號雲合:起事者像雲一般地聚合。假號,指稱起事者自立的名號,亦用以代稱起事者。 (3) 劉氏:指漢朝宗氏。
晁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藩策》,試圖改變漢初各劉姓王割據、威脅中央朝廷的局面。此建議獲景帝採納。可是,前154年,吳王劉濞會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而當時的宰相袁盎告訴景帝說,七國是為了晁錯而起兵的,只要殺了晁錯,諸候們就會息兵。所以,晁錯就被腰斬於東市。但是七國並不退兵,最終漢朝廷不得不出兵才...
出言無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採用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3) 屬:音ㄓㄨˇ,同「囑」,託付。 (4) 百歲後:比喻死後。 (5) 視:對待、看待。 (6) 恚:音ㄏㄨㄟˋ,怨恨、憤怒。 (7) 嗛:音ㄒ|ㄢˊ,懷恨。〔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郃》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也。……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
中美地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北美洲延伸而來的落磯山脈,經墨西哥高原續向東南伸展,構成狹窄的中美地峽。包括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和貝里斯七國。為聯絡北美和南美兩大陸間的陸上孔道,又有運河為大西洋、太平洋兩大洋間的海上捷徑。現由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區,將於西元二○○○年交還給巴拿馬政府,愈增加本地峽的重要性。
口出不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採用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3) 屬:音ㄓㄨˇ,同「囑」,託付。 (4) 百歲後:比喻死後。 (5) 視:對待、看待。 (6) 恚:音ㄏㄨㄟˋ,怨恨、憤怒。 (7) 嗛:音ㄒ|ㄢˊ,懷恨。〔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郃》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也。……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
昏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光線昏暗不明。《七國春秋平話.卷上》:「貧道見燕、齊、韓、魏,將星昏昧。」
喜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慶賀,對別人的喜事表示慶賀。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事始》:「蓋七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紅樓夢》第九四回:「除了祭祀、喜慶,無事叫他不用到這裡來。」
蹈湯赴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