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赴湯投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
冰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渙散。《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太尉帥師,甫下滎陽,則七國之軍,瓦解冰泮。」《文選.潘岳.西征賦》:「砰揚桴以振塵,繣瓦解而冰泮。」
長驅徑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長驅直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長驅」是長距離地一路挺進,毫無阻礙。「直入」是毫無阻擋,直接進入的意思。典源《漢書.韓安國傳》之「深入長敺」,義與「長驅直入」相近。「敺」,音ㄑㄩ,同「驅」。韓安國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時,梁孝王拜韓安國為將,統帥梁國兵馬,平息了叛亂,此後韓安國威名傳播四方。後被景帝任為梁國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
竇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131)字王孫,西漢觀津人。文帝竇后之姪。武帝時為丞相,尊崇儒術。七國之亂,被景帝封為大將軍,亂平,以功封魏其侯,後為營救灌夫,觸怒景帝后,棄市而死。
曜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陽光非常燦爛明亮。《文選.曹植.七啟》:「綠葉朱榮,熙天曜日。」《七國春秋平話.卷上》:「刀鎗如霜凜凜,衣甲曜日輝輝。」
棄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臨潼鬥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春秋時代,秦穆公為吞併諸侯,約集十七國諸侯會合於秦國的臨潼,各出寶物以較輸贏。見《孤本元明雜劇.臨潼鬥寶》。後用以比喻炫耀財富,爭強賭勝。《紅樓夢》第七五回:「於是天天宰豬割羊,屠雞戮鴨,好似『臨潼鬥寶』一般,都要賣弄自己家的好廚役。」《兒女英雄傳》第二回:「眾人的禮物,都是你賭我賽,不亞如那臨潼鬥寶一般。」
赴湯跳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
周亞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前143)漢沛縣(今江蘇沛縣)人。武侯周勃之子,封條侯,文帝時為將軍,治軍有名,景帝時討平七國之亂,官拜丞相,後坐事入廷尉,不食五日,嘔血而死。
東市朝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鼂錯因請削諸侯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遂於東市受死的故事。典出《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後用以指大臣被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