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探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
不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等待。《七國春秋平話.卷中》:「鄒文簡出馬叫曰:『太平不睹來朝,輸贏定在今日!』」
長驅直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長驅直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長驅」是長距離地一路挺進,毫無阻礙。「直入」是毫無阻擋,直接進入的意思。典源《漢書.韓安國傳》之「深入長敺」,義與「長驅直入」相近。「敺」,音ㄑㄩ,同「驅」。韓安國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時,梁孝王拜韓安國為將,統帥梁國兵馬,平息了叛亂,此後韓安國威名傳播四方。後被景帝任為梁國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
柳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面色陰冷的鴇母。因曲牌有柳青娘,故以柳青為娘的歇後語。元.石君寶《紫雲庭》第一折:「也難奈何俺那六臂那吒般狠柳青,我唱的那七國裡龐涓也沒這短命,則是個八怪洞裡愛錢精。」元.無名氏《雲窗夢》第三折:「這其間戴月披星,禁寒受冷。恨則恨馮魁那個醜生,買轉俺劣柳青。」
長驅深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長驅直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長驅」是長距離地一路挺進,毫無阻礙。「直入」是毫無阻擋,直接進入的意思。典源《漢書.韓安國傳》之「深入長敺」,義與「長驅直入」相近。「敺」,音ㄑㄩ,同「驅」。韓安國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時,梁孝王拜韓安國為將,統帥梁國兵馬,平息了叛亂,此後韓安國威名傳播四方。後被景帝任為梁國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
去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不謀同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歎,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1>,假號雲合2>,咸稱劉氏3>,不謀而同辭。方今雄桀帶州城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詩》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鑒觀四方,求民之莫。』今民皆謳吟思漢,鄉仰劉氏,已可知矣。」 〔注解〕 (1) 遠近俱發:無論遠近,都發兵起事。 (2) 假號雲合:起事者像雲一般地聚合。假號,指稱起事者自立的名號,亦用以代稱起事者。 (3) 劉氏:指漢朝宗氏。
矯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反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漢景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號。(西元前188~前141)姓劉名啟,字開。在位十六年(前157~前141)。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採用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鼂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