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5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義正辭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李開先〈十朝詔令序〉:「其文之古,惟今上足以同之;其治之盛,亦惟今上足以繼之。義切辭嚴,固已見於中興之詔。」
愛莫能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莫能助」原作「愛莫助之」。春秋時,周宣王是個知人善任的君王,使得原本衰落的周室得以中興。而仲山甫就是一位賢德有能的大臣,受到宣王的重用,〈詩經〉裡有一篇題為〈烝民〉的詩,就是一位叫尹吉甫的大臣,贊頌仲山甫的賢能。詩裡說他有良好的品德,堅強的意志,日夜不停地工作,全心全意輔佐君王,做好每一件事。有句話說:「德行輕如毛,但很少人能舉得起來。」左思右想,天底下也只有仲山甫一人可以辦得到,別人無法幫助他。後來「愛莫能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表示內心雖然同情,想要幫助卻無能為力。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注引汪伯彥《建炎中興日曆》:「王語伯彥等曰:『宗澤渡河,方到趣行,言不由衷。』」
如虎添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兵權》1>(據《諸葛亮集.卷四》引)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注解〕 (1) 《將苑.兵權》:歷來對《將苑》的書名與作者說法不一,據清.張澍云:「《隋書.經籍志》,諸葛亮《將苑》一卷。又按《中興書目》,《將苑》一卷,凡五十篇,論為將之道。」故以《將苑》歸諸葛亮所作。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 (2) 霸:王霸(?∼西元59),字元伯,漢潁川潁陽人。少為獄吏,後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3) 潁川:郡名。秦朝設置,漢、晉均沿置,轄境約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治。 (4) 逝:離去。 (5) 驗:證明、確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
推心置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朝王莽末年,劉秀起兵討伐王莽,因大敗莽軍及其他叛軍,被劉玄封為蕭王。後光復漢室,定都洛陽,為漢朝中興之主。 (6) 赤心:誠心。 (7) 投死:效死。此言捨命回報。〔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
得隴望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要白一些啊!」後來劉秀的確也消滅了據隴的隗囂和據蜀的公孫述,一統天下,重新恢復了漢室政權,成為漢朝中興之主,而他寫給岑彭信中的「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這句話,一方面透露出一統天下的雄心,一方面卻也透露著時勢迫人的無奈。後來「得隴望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並轉變為貶義,用來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含沙射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叔,蔡陽人,西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諡號光武。漢光武帝並無中平年號,故「中平」應為「中元」之誤;又,「中平」為漢靈帝年號,因此也有可能光武帝為靈帝之誤。 (3) 蜮:音ㄩˋ。傳說中一種會害人的水中毒蟲,形狀似鱉,有三隻腳,有翅膀,能飛,看到人就用口中所含的沙粒加以襲擊,被射中的人會生病。蜮有許多別名,如「短狐」、「射工」、「射影」、「祝影蟲」、「拘槍」、「水狐」或「水弩」等。 (4) 筋急:抽筋。 (5) 劇者:病情較嚴重的人。〔參考資料〕 ■《抱朴子.內篇.登涉》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實水蟲也。...
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天未亡秦,社稷有奉。主上聖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歸屬,必當隆中興之功,復配天之美。……」 〔注解〕 (1) 羌胡猾夏:指姚萇率領西北方的少數民族侵擾中原。羌胡,泛稱中國西北方少數民族。猾,音ㄏㄨㄚˊ,侵擾。 (2) 晏駕:古代皇帝死亡的諱稱。 (3) 鞠:通「鞫」,窮盡、完全。
哀鴻遍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哀鴻遍野」是由《詩經.小雅.鴻鴈》:「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兩句句義擴大而來,原意是找不到棲身之所的鴻鴈,悲傷哀痛地鳴叫。又根據〈詩序〉所寫,〈鴻鴈〉一詩是用來讚美周宣王,因為在當時「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興周朝,讓流離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以「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又引申為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悲慘景況。後來就用「哀鴻」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哀鴻遍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如清代湯斌〈睢沐二邑秋災情形疏〉:「歷年災患頻仍,黎民塗炭,今春賣兒賣女者,有售無受,以故哀鴻遍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