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重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反覆相同。[例]這一小節的動作重複做兩次後,再換動作。
朋比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學生起而批判,反遭奸宦構陷,被捕入獄者數百人,而校尉李膺、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等人均被殺。前後共兩次,朝中賢良盡失,史稱為「黨錮之禍」。錮,音ㄍㄨˋ。 (5) 訖:窮盡、消滅。 (6) 朋比:一群人彼此勾結集黨營私。 (7) 構毀:設計陷害、毀謗。
多事之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生很多事故的時期。多用來形容時局動盪不安。[例]今年既發生地震,又有海嘯,再加上兩次颱風侵襲,真是多事之秋。
雞犬不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無恙,我就可以放心。只要小心餵養,把牠繳納抵稅後,我就能靠自己栽種的作物安然度日。您看!我一年只須兩次面對死亡的威脅,與那些每天活在恐懼中的鄉親相比,實在幸運得多,還有什麼可怨的呢?」柳宗元藉捕蛇人之口,諷刺朝廷的苛政,勾畫魚肉鄉民者的嘴臉,文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一段,生動刻畫了得勢者的可惡與人民的無助可悲。後來「雞犬不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被嚴重騷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表多數或多次的。如:「舉一反三」、「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力爭上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明知英人多費兵餉,占此形勝,萬萬不肯輕棄,然必借此一著,方可力爭上游,振起全局。外部果堅拒不應,兩次停商而臣不顧,數次翻議而臣不顧,外部所稍依允者,印度部復出而撓之,印度部所稍鬆勁者,印度總督復出而梗之,印督至進兵盞達邊外之昔馬,攻擊野人,以示不願分地之意,臣相機理論,剛柔互用,外部謂此議非出自總理衙門,與雲貴總督,盡係使臣之私意,臣電請總理衙門向英使歐格訥辯論,以昭畫一。
逼上梁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梁山,在山東省壽張、鄆城、東平三縣境內,相傳為落難英雄聚義處。縱觀《水滸傳》書中所寫的眾多好漢大都因為受到官府、惡霸的逼迫,不得已而上梁山造反,而典源取的是「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林冲原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只因太尉高俅的乾兒子高衙內看上他的妻子,就設計陷害他下獄,使得一個美滿家庭破碎。在把他刺配滄州後,又兩次派人取他性命,逼得他走投無路,只得上梁山落草為寇。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逼上梁山」,用來比喻被迫走上絕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應做的事。
主題統覺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或成人(以14歲為界),取統一規定的19張圖片和一張空白卡片,每張圖片為一題,正式的測驗應進行兩次,因為每一組圖片的後10張都內容較奇特,容易引起受測者的情緒反應,但是實際施測中也有再從19張圖片中選取若干張進行。採用此種圖片當作人格測驗,讓圖片中的曖昧情境作為主旨,使受測者憑藉自身感覺說出情境中的內容。實測時,對於受測者所反饋的回應不加限制,但須符合四個要點:(1)圖中所顯示者是何種情境;(2)圖中情境的發生是何種原因;(3)將來演變下去會有何種結果;(4)個人對此情境中的任何事物有何感想。註1 目的透過圖畫情境...
一文不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十分不悅,轉而向臨汝侯敬酒。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因此沒有理會他。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幾分醉意,頓時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向臨汝侯罵道:「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經過這麼一鬧,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上書彈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後來「一錢不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價值。「一錢不值」較早的書證如《文明小史》第三○回:「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我們百姓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