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現實利益的教育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實利益的教育論,在教育論的理論上不同於生活預備的教育論。生活預備的教育論以為教育是預備學生將來從事成人生活的一個過程而已;理由是學生現在尚未成年,處在學習階段,他們所需要的知識、能力,不是為了現在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將來成人時的生活所需。一般而言,奉行這種教育理論的教師,他所提供給兒童的知識與能力,並不是直接與兒童生活相關的課程與教材,而是間接相關的知識與能力。但是現實利益的教育論,教師所選擇的教材是直接與兒童的生活相關的知識與能力;這些教材是來自兒童現實生活的經驗,因而學習起來,兒童自然覺得有興趣,學習的動機也就明顯而強烈。
教育的貨幣性利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貨幣性利益也稱為教育的經濟利益或是投資利益。這一方面的利益通常可以用量化來表示,如教育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國民所得的增加,以及個人終身賺取所得的能力等。
  從社會的觀點言,教育投資所產生的經濟利益是教育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及國民所得的增加。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茲(T.W. Schultz)的研究,在一九二九到一九五七年間,美國國民所得增加總額中有百分之三十三是由增加教育投資所產生。換言之,教育對美國國民所得增加的貢獻估計為百分之三十三。另一位經濟學家戴納森(E. Denison)亦指出,從一九二九至一九五七年間,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可歸納為四項:(1)更多的人進入勞力市場(...
教育的代間利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代間利益或稱為教育的代間效果。指教育的利益不僅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於其受教育期間受益,亦能使其子女受益。
  教育的代間利益根據教育的金錢利益而來。教育能夠使受教育的個人增加收入,從而提高社經地位,因此,受教者對於他的子女的教育就有較高的期望,對於子女教育程度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此外 ,史皮及曼(R.G. Spiegelman)則將教育的代間效果分成兩方面來研究:(1)教育增加社會未來所得與生產力等的社會利益;(2)受教育的個人因為知道自已的下一代將會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感受的滿足感,屬於私人利益。有關教育代間效果的有關研究大部分證實:如果將代間效果計入,教育的利益將會有實質...
教育的選擇利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帶給受教者的利益中,包含選擇權的利益。選擇利益又可分為財務的與非財務的選擇利益。例如學生完成某一階段的教育之後,才有機會選擇接受下一階段的教育;又如教育的程度愈高,個人接受在職訓練的機會就愈多,這些可稱為財務性選擇利益。另一種情形,像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崇高、工作時間有彈性、成就感高,這些都是高等教育產生的非財務性選擇權利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好處。如:「利益」、「收益」。《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詩二首之一:「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好處、益處。如:「利益」、「福利」、「漁翁得利」。《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 的品質。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 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當老人們回顧過去...
爾虞我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互相詐騙。形容人際間的鉤心鬥角。參見「爾詐我虞」條。如:「為了生意上的利益,商人們常常爾虞我詐。」
患得患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為了繼續保有它,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就是說,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影響朝政,蒙蔽視聽,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後來「患得患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鷸蚌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利益。典出《戰國策.燕策二》。 △「漁人得利」、「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