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投機取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事,實在羞恥!」子貢聽到老丈這麼說,覺得很慚愧。後來他的學生問起這件事,子貢說:「一個人若是去追求功利機巧,就會忘掉他受於自然的本心。」莊子所使用的「功利機巧」說法,可能就是後來「投機取巧」的典源。
守望相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人尊稱為「亞聖」。他的思想記載在《孟子》一書中。在〈滕文公上〉篇,孟子為滕文公講述治國的方法,並提出了井田制度。他認為:治國當以治民為重,而治民則必須從整治農田作起,如果田地能夠正確劃分,就能公平地分配給人民耕種,徵收米穀也就毫不費力。人民的生活安定,風俗自然敦厚,無論是死者安葬或生者遷徙,都不會離開本鄉,因為這一鄉的田地都相互依存在這一個井形土地之中。所以鄉人們平時出入相隨,有了困難就相互幫助,共同守衛、防禦盜賊,有人生病也互相照料,彼此自然親近和睦。後來《孟子》原文中的「守望相助」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相互幫助,...
罪不容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提倡儒家學說,重仁義、輕功利,所以曾說:「孔子的弟子冉求曾為季康的家臣,但他非但沒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反而幫著他加重人民的賦稅,氣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敲鼓宣佈他的罪狀,對他加以指責。』由此看來,在上位者不行仁道,下屬還替他求富,是孔子所不恥的。更何況是替他打仗,為爭奪土地、城池,到處殺人,這樣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過。」後來「罪不容誅」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罪大惡極。
深惡痛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受業於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治儒術之道,提倡王道、仁義、輕功利以及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盡心章句下〉裡有一段孟子引錄孔子的話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原文意思是說:「有人經過我家門前,但不進來屋裡坐坐,而我不會感到遺憾的,只有對鄉愿的人才會如此吧!因為鄉愿是德之賊!」「鄉愿」這種人是「刺之無所刺,非之無所非」的人,也就是最沒有道德標準的人。所以孔子最厭惡這種人。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於這段話的注釋是:「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他認為孔子對鄉愿過門不入並不覺遺憾,反以能不見、不接近他們感到慶幸,可見他...
蕩然無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有的事物完全毀損。如:「當今社會尚功利,重物質,昔日淳樸之風已蕩然無存。」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八六.娶妻不娶同姓》﹕「唐人最重譜牒而五代以後則蕩然無存。」
學生次級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年往往不滿現實社會的刻板冷漠,在行動上表現出:活潑、明快、調皮的特性,喜歡追求創新、標新立異。是對功利商業主義的抗議:商業功利主義,唯利是圖,缺乏靈性、銅臭味重;而青少年往往對此不滿,所以崇尚無代價、無報酬的慈善活動,倡導社會關懷,愛群體生活,從中追求非功利的友誼,找尋心靈自然的交流。是自我表現的趨向:青少年學生,希望掙脫成人的束縛,反傳統、反權威的作為,使得個人在同儕團體...
唯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美為中心,不受物質、現實、道德、功利、社會等影響的一種觀念。如:「這部電影完全講求唯美,絲毫不帶一點功利社會的影子。」
明爭暗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裡暗中都在互相爭鬥。形容彼此競爭激烈。如:「在這個功利主義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許多人為了利益都明爭暗鬥、爾虞我詐。」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幼稚園到小學低中年級,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避罰犯服從導向(避免處罰服從規範),第二階段為相對功利導向(為行為後果得到獎勵而遵守規範);第二期為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level),約從小學高年級到青年期,又分為兩階段,就是第三階段的尋求認可導向(尋求社會認可做好男孩和好女孩兒遵守規範),與第四階段服從法律導向(服從團體規範、尊重法律,且具法治觀念);到第三期為道德成規後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約從青年期到成人,又分為兩階段,及第五階段的社會契約導向(遵守人權與社會契約所訂...
教育正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完美的生活裡依照德行而活動,而正義包含的不是平等,而是正當的比例,只有在某些時候才平等,此種觀點與功利主義把「正義」解釋成「平等」是不太一樣的。而現代思想家愈來愈多將正義作為評估社會制度的道德標準,被視為社會首要價值。美國哲學家(J. Rawls)在《正議論》(Theory of Justice)一書開頭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社會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麼精緻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地,某些法律制度,不管它們如何的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