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罪不容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罪不容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提倡儒家學說,重仁義、輕功利,所以曾說:「孔子的弟子冉求曾為季康的家臣,但他非但沒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反而幫著他加重人民的賦稅,氣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敲鼓宣佈他的罪狀,對他加以指責。』由此看來,在上位者不行仁道,下屬還替他求富,是孔子所不恥的。更何況是替他打仗,為爭奪土地、城池,到處殺人,這樣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過。」後來「罪不容誅」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罪大惡極。
粗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粗率鹵莽。《水滸傳》第四回:「洒家是個粗鹵漢子,又犯了該死的罪過。」《儒林外史》第一回:「孤是一個粗鹵漢子,今得見先生儒者氣像,不覺功利之見頓消。」也作「粗魯」。
英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英名、美名。《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當時享其功利,後世賴其英聲。」《文選.楊脩.荅臨淄侯牋》:「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
自暴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自暴自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著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輯錄而成,共十四卷,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在〈離婁〉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棄仁義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孟子說:「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談論仁義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棄的人一起共事。說話違背禮義的人,是在蹧蹋自己。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愛,行事以義為準則,那就是自己放棄自己。仁,就像是一間很安全的房子;義,好比是正大的道路。拋棄安全的房子不住,捨棄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來「自暴自棄」這句成語就從...
只認錢不認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重視錢財,不重視人。形容人非常勢利,見錢眼開。如:「現今社會越來越功利,大多數人只認錢不認人,人情味也日趨淡薄。」
葉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宋永嘉人。淳熙進士,官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遷寶文閣學士。其學以功利尚實為主,與當時性理之學相抗衡,又對古人及古書作大膽之譏評。著有《水心文集》、《習學記言》。
唯美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九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文藝思想。主張藝術只為本身的美而存在,即為藝術而藝術。認為審美的標準應不受道德、功利、社會風氣等影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