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86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七竅生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七竅生煙」是說人的臉上眼、耳、鼻、口七個孔穴都冒出火來生出煙了,是誇張地形容一個人為了某人或某事十分焦急或氣憤的模樣。這句成語較早的用法,見載於《說唐演義》。《說唐演義》書中描寫隋末唐初英雄的開國事跡。隋朝自煬帝弒君主政後,暴亂荒淫,以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其中以唐公李淵與瓦崗寨群雄的勢力最大。在第三○回的故事中,敘述隋煬帝派邱瑞和宇文成龍領兵破瓦崗寨,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施計,將宇文成龍拿下,斬下他的首級,送至宇文化及府中,並附上模仿邱瑞筆跡的書信。信中寫著:「你兒子恃功,不把我元帥放在眼內,屢次違我軍令,今已把他斬首,特此告知。」宇文化及大怒,即入朝拿與隋煬帝看,隋煬帝即派錦衣衛去捉拿邱瑞家...
眾望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紛起兵抗暴,其中以劉邦和項羽的勢力最為強大。劉邦認為想要得到天下,必先得到民心,因此他很重視民心的向背,軍紀也相當嚴謹。當劉邦的軍隊前進至霸上時,秦王子嬰前來投降,有些將領建議把秦王殺了,但劉邦認為秦王既然已經投降,就不當殺掉他,否則會失去民心。後來劉邦進入秦朝首都咸陽之後,不久又還軍霸上,召集各地的父老豪傑,向他們宣布︰「父老們長久苦於秦朝的苛法,今日我既然最先進入關中,理當為關中的王,所以我要和父老們重新約定法律,新的法律只有三條,就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受處罰,搶劫者要判刑。其餘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非常高興,更加愛戴劉邦,為日後漢朝...
耀武揚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耀武揚威」條。 01.《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衝右突。魏軍大亂,自相踐踏,死者大半。」 02.明.姚茂良《精忠記.第八齣》:「身為上將,統領大軍,奮武揚威,誅凶討逆。」
普天同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孽海花》第二回:「斯時正是大清朝同治五年,大亂敉平,普天同慶,共道大清國萬年有道之長。」
因勢利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注解〕 (1) 魏: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後滅於秦。 (2) 趙: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3) 韓: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為兵家必爭之地,後為秦所滅。 (4) 齊: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 (5) 田忌:生卒...
蠢蠢欲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蠢蠢」是動亂不安的意思,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記載,鄭定公出訪晉國,子大叔隨行相禮,會見晉卿范獻子。因為前年四月周景王駕崩,為了爭奪王位,王室大亂,最後才由晉國出面平亂,立了周敬王。面對動盪不安的中原局勢,范獻子感到憂心忡忡,就問子大叔道︰「我們對王室應該怎麼辦呢?」子大叔回答︰「我這老頭子,對於自己的國家都不關心了,哪還管得著王室!不過王室的安危,的確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現在王室蠢蠢不安,像我們這種小國確實感到十分害怕。至於大國的憂慮,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呢?還是請您及早考慮考慮吧。畢竟王室不得安寧,可說是晉國的恥辱啊!」范獻子聽了,便找韓宣子商量,決定明年召集諸侯開會。後來「蠢蠢欲動」...
懦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軟弱怕事。《三國演義》第七回:「今董卓專權,天子懦弱,海內大亂,各霸一方。」
安身立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安身」:《呂氏春秋.有始覽.諭大》燕雀爭善處於一室之下,子母相哺也。姁姁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則火上焚棟,燕雀顏色不變,是何也?乃不知禍之將及己也。為人臣免於燕雀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姁姁焉相樂也,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也,而終不知也,其與燕雀之智不異矣。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
不謀而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謀而合」原作「不謀而同」,見於《漢書.卷一○○.敘傳上》。班彪是班固的父親,為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漢末王莽篡漢,天下大亂,二十餘歲的班彪避難於天水,依附於反對新莽的隗(ㄨㄟˇ)囂,並藉機對他曉以大義,希望他能歸附漢室。有一次,隗囂問班彪:「以前周王朝崩毀,戰國群雄並起,天下分裂,歷經好幾代才又歸於統一。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認為天下將由誰來統一?」班彪便回答道:「漢室之所以衰亡,是因為成帝當年過度借重外戚勢力處理國政,讓王氏家族掌握大權,接下來哀、平二帝在位時間又短,所以才會讓王莽有機可趁。但王莽雖然取得政權,卻沒有獲得民心,天下百姓其實無不盼望能脫離其統治。十幾年來,人心思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