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8.22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蹈湯赴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資料〕 《傅子》(據《三國志.卷六.魏書.董二袁劉傳.劉表》裴松之注引)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
瞋目張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明目張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明目張膽」原作「瞋目張膽」。據《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張耳和陳餘都是戰國魏人。陳涉(即陳勝,秦陽城人)與吳廣起兵反秦時,張、陳二人一起投入陳涉旗下,並得到陳涉的重用。陳中這個地方的父老一致認為陳涉英勇反抗秦朝、光復楚地,功勞很大,希望立他為楚王。陳涉於是詢問兩人的意見,他們回答說:「秦朝暴虐無道,奴役百姓,搜括錢財,害得平民百姓國破家亡。將軍你有膽識,無所畏懼,不顧自己的生死,為天下除害。如今將軍剛到陳地,就想稱王,是將天下視為私有。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引兵西進,立六國的後人為王,結合眾人的力量,一舉推翻秦朝...
因勢順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注解〕 (1) 魏: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後滅於秦。 (2) 趙: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3) 韓: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為兵家必爭之地,後為秦所滅。 (4) 齊: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 (5) 田忌:生卒...
七竅煙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七竅生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七竅生煙」是說人的臉上眼、耳、鼻、口七個孔穴都冒出火來生出煙了,是誇張地形容一個人為了某人或某事十分焦急或氣憤的模樣。這句成語較早的用法,見載於《說唐演義》。《說唐演義》書中描寫隋末唐初英雄的開國事跡。隋朝自煬帝弒君主政後,暴亂荒淫,以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其中以唐公李淵與瓦崗寨群雄的勢力最大。在第三○回的故事中,敘述隋煬帝派邱瑞和宇文成龍領兵破瓦崗寨,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施計,將宇文成龍拿下,斬下他的首級,送至宇文化及府中,並附上模仿邱瑞筆跡的書信。信中寫著:「你兒子恃功,不把我元帥放在眼內,屢次違我軍令,今已把他斬首,特此告知。」宇文化及大怒,即入...
流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流傳散布。《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張讓》:「及京師大亂,錢果流布四海。」《南史.卷六九.列傳.沈炯》:「時有文章,隨即棄毀,不令流布。」
動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施工。如:「因這條道路在動工,而造成了交通大亂。」《鏡花緣》第三六回:「好在眾百姓年年被這水患鬧怕,此番動工,舉國之人,齊來用力,一面挑河,一面起堤,不上十日,早已完工。」
易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春秋時齊國人。生卒年不詳。為齊桓公的內侍,擅烹調,善逢迎,甚得桓公的寵愛。桓公死後,易牙與豎刁等謀亂,立公子無虧即位,導致齊國大亂。也稱為「狄牙」。
京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京房有矛盾。京房想除掉他們,在一次元帝宴見他時,趁機下說詞,他先講了一通帝王任人不當,會造成天下大亂,災異橫生,然後指出: 《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視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春秋》所記災異盡備。”(同上)他進一步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用人不當所致。這些話,危言聳聽,令元帝悚然心動,連忙向京房打聽錯用的是誰,京房趁機提出:“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把石顯端了出來。由此,石顯、五鹿充宗等對京房更心懷怨恨。這次京房提...
帷幄運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運籌帷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運籌帷幄」的「籌」,是計數的器具。「運籌」,計算、謀劃之意。「帷幄」,軍旅中的帳幕。「運籌帷幄」是指在軍帳中出謀策劃。《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記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英雄四起,最後形成劉邦與項羽兩人楚漢相爭的局面。垓下一戰,項羽兵敗,後於烏江自刎而死,劉邦成為天下之主,因而開啟漢朝的時代。局勢穩定之後,漢高祖劉邦在雒陽南宮款宴群臣,向諸臣說:「今天我為什麼可以得到天下?而項羽卻會失敗呢?」大臣高起和王陵便回答說:「陛下您在部下建功後,能論功行賞,與人同利,不會藏私,項羽卻不是如此。他嫉妒有能力的人,對待有功者不但不賞賜,反而傷害他們,不願與人...
南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朝時起衝突,南詔幾次攻進四川,成為唐朝的嚴重邊患。宋帶史家認為,唐為了應付南詔,徵兵遠戍,導致末年大亂,是唐朝重要的滅亡原因。 南詔滅亡南詔不斷對外用兵,造成內部分裂,武將逐漸掌握政權。西元十世紀初,權臣篡位,南詔亡,但常起變亂,三十多年後,段氏成立大理國,形勢方告穩定。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南詔英文關鍵字: ljang yul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128-129。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