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
杏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授徒講學的地方。語出《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後人因而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取名杏壇。今以杏壇泛指教育界。如:「杏壇芬芳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菱科菱屬,一年生草本。生於水中。葉呈三角形,邊緣略帶鋸齒,葉柄中部膨大成氣囊,可貯存空氣,使葉浮於水面。夏日開小白花。果實為堅核果,綠色或褐色,有二角或四角。果肉可供食用及製成澱粉,全草亦可入藥。 △水栗 ◎
充耳不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期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鄭玄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治學以古文經說為主,兼採今文經,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鄭玄解說《詩經》,宗於《毛傳》,如果《毛傳》講得不明確、太簡略,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不和《毛傳》原有注文相混,便稱為「箋」,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
杏壇之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目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目了然」原作「一目瞭然」。朱熹為宋代大儒,其學說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後世尊稱他為朱子或朱文公。編次與著述之書甚多,所註四書,明清科舉奉為考試的標準。《朱子語類》非其親著,所錄為與門人問答之語,共一百四十卷,分二十六門。〈戰國漢唐諸子〉一章記載的是朱子對於數位重要思想家及哲學典籍的看法。其中提及了隋代大儒文中子,他本名王通,字仲淹,受業者甚多。與朱子同時的學者對文中子貶多於褒,朱子卻說:「他雖有不好處,也須有好處。」好處在於「其志不卑」,壞處在於「二帝、三王卻不去學,卻要學兩漢」,但若欲談細微處,朱子則以為,若能透徹了解文中子的學說理論,那要評斷他將猶如從高處往下看,一眼就能夠...
懲前毖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年的艱苦征戰,叛亂終於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的替成王料理了幾年的國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長大成人後,便把政權交還給他,讓他自理朝政。正式接管朝政這一天,周成王前往宗廟典祭祖先。在祭祀儀式上,周成王對着他的文武大臣講了話。他回顧了以往的歷史教訓,並說:「我一定要‘懲前毖後’(從以前所受的懲戒中,汲取教訓,小心謹慎的辦事,以免再遭禍害)。」 近義殷鑒不遠 反義重蹈覆轍 造句失敗並不可怕,只要能懲前毖後,成功將指日可待。
金聲玉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孟子稱讚孔子聖德兼備,正如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語本《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後用以比喻才德兼備,學識淵博。唐.張說〈邠王府長史陰府君碑銘〉:「史門文宗,國子儒允,克家踵武,金聲玉振。」也作「玉振金聲」。
花言巧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婺源人,僑寓建州。累官寶文閣待制,卒諡文,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其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 (2) 舉子:被薦舉應試的士子。
孤掌難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秦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韓非子》,在〈功名〉篇中提到:明君要立功成名必須建立領導的威勢以獲得天下大眾的擁護愛戴,其地位才能安定崇高,而人臣也才能把握所長盡所能為國盡忠。如果能如此,地位尊崇的國君就能掌控忠臣做事,國家必然長治久安,而且君臣的關係名實相符,如影隨形,彼此意願相通,各盡本分。所以說人君最大的憂患在於無人呼應,就好像用一個巴掌鼓掌,怎麼樣也發不出聲音。後來文中的「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就演變成為「孤掌難鳴」這個成語,比喻人孤立無助,不能成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