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7.55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尸位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資治通鑑.卷三二.漢紀二四.成帝元延元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猶不及」的意思是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比較賢明?」孔子答說:「子張做事過分了些,子夏卻有所不及。」子貢接著問:「那麼子張比較賢明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及,同樣的不好。」孔子認為謹守「中庸之道」才是最適合的。後來「過猶不及」被用來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充滿。如:「充塞」。《禮記.孔子閒居》:「志氣塞乎天地。」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攤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紀約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見肘的夏布長衫。」《韓詩外傳》卷一則提到孔子的學生原憲過著貧苦的生活,「振襟則肘見」,但卻自得其樂,沉浸在求學、求道的快樂中。其中「振襟肘見」一語,跟「捉襟見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現今則常用「捉襟見肘」比喻困乏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暴虎馮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敢馮河」,表示知道危險。知道危險還要去做,那是有勇無謀的愚蠢行為,所以《論語.述而》篇中,子路在孔子面前表示自己能領三軍,勇往直前,子路是孔門弟子中性情最衝動的人,因此孔子機會教育說他像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孔子欣賞的是能「臨事懂得戒慎,想出最妥善因應辦法」的人。從這裡知道「暴虎馮虎」一語早在先秦時代即已流行,用來比喻人做事有勇無謀。
克紹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和上古時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睛轉動。《孔子家語.卷六.本命》:「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制度、禮樂崩壞,各國霸主逐漸興起。孔子因此開始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興時弊,解決亂象。而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國去的時候,弟子顏淵就問魯國的太師:「夫子此行結果會是如何?」太師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禮法也隨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必須懂得變通才行。像孔子這樣的用心良苦,是出自於對社會的責任,但是以前許多的制度現在已經不再適用。這就和東施模仿西施一樣。在越國有個美女名叫西施,向來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時,她總是輕輕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皺著眉頭。有一次,同里中的醜女看見後,認為這樣的動作很美,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然而鄉里中的富人看見後,卻因此緊閉門戶而不出門;貧窮人...
患得患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為了繼續保有它,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就是說,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影響朝政,蒙蔽視聽,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後來「患得患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韋編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韋,熟皮。舊時或用以編聯簡冊。「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典出《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後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抱朴子.外篇.自敘》:「聖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業。」《漢書.卷八八.儒林傳》:「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也作「三絕韋編」。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