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1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實相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歡喜冤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似相怨而實相愛的戀人或夫妻。元.喬吉〈水仙子.吹笙慣醉碧桃花〉曲:「五百年歡喜冤家,正好星前月下。」元.童童學士〈新水令.折桂令〉曲:「生也因他,死也因他,恩愛人兒,歡喜冤家。」
唾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視鄙棄。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公卿辱嘲叱,唾棄如糞丸。」《聊齋志異.卷七.仙人島》:「曩實相愛,而君若東風之吹馬耳,故唾棄不相憐。」
神通廣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仗聖力而必應去得。伏以1>維摩居士2>,具四般之才辯3>,告以難偕4>;現廣大之神通,鹵莽不易。深達實相,善契諸佛之心;无滯詞峰,法式菩薩之語。總持祕密,無不通和,上中下類之音,悉皆盡會。今我若自往問,實愧不任,須仗聖威,然乃去得。由是文殊受敕,大眾忻然。菴園草草盡商量,隨從文殊過丈室。 〔注解〕 (1) 伏以:表自謙的敬辭。 (2) 維摩居士:即維摩詰(ㄐ|ㄝˊ)。維摩詰為胡語的音譯。意譯為「淨名」、「無垢稱」。為《維摩詰經》的主角。隨著《維摩詰經》的流行,經中維摩詰居士的神通機智,深為佛教徒所欣賞。居士,佛教稱在家的佛教徒。 (3) 四般之才辯:指四無礙辯,即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
廖輝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電視劇。她的重要小說有(油麻菜仔)、(不歸路)、(落塵)、(今夜微雨)、(輾轉紅蓮)等。 觀點文學事實相等於人學,它是離不開人的。或許它粗看像在複製人生,其實它有更大也更艱鉅的任務──它其實是在替人生找出路。文學家充其量也只是左衝右突在尋找人生這樣那樣的樣貌和出口而已。我們不能和上天和解的傷口、我們無法追索的遺憾、我們失落的夢想與愛,在文學國度裡,或有可能尋訪。只可惜,人們離自己、離文學,都越來越遠了。我們都在物慾、垃圾資訊和科技的陣仗裡迷路了。在人的國度中個性分明的越來越少,放眼一看,全是千篇一律的複製人〔沒有人性,那...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名不副實,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反義:名不虛傳,名副其實,名實相副,表裡一致辨似: 「有名無實」及「名不副實」都有名目與實際不相符的意思。 「有名無實」側重空有名目;「名不副實」側重名過於實。 有名無實 名不副實 辨似例句 ○ ㄨ 這對夫妻分居已久,婚姻早就~了。 ㄨ ○ 這些誇大的廣告~,根本是在欺騙消費者。
綜核名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綜合事物的名目和實際加以考核,以求名實相符。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三.孝元皇帝紀下》:「孝宣皇帝任法審刑,綜核名實,聽斷精明,事業修理,下無隱情。」也作「綜覈名實」。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潮。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散文可以向詩學一點生動的意像,活潑的節奏,和虛實相濟的藝術,然而散文畢竟非詩。旗可以迎風而舞,卻不可隨風而去,更不能變成風。把散文寫成詩,正如把詩寫成散文,都不是好事。 散文理論 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說:「現代散文要講究彈性、密度與質料。」 散文之彈性 彈性是對於各種語氣能夠兼容並蓄、融合無間的適應能力,以現代人的口語為節奏基礎,在情境所需時,也不妨用一些歐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適時而出的方言或俚語,或是穿插典故。文體和語氣變化多,散文彈性當然越大, ...
畫餅充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循名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後。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偽渾雜,虛實相蒙。」帝納其言,即詔作考課法。 〔注解〕 (1) 盧生:盧毓(?∼西元257),字子家,三國魏涿郡人。十歲而孤,以學行見稱。頗得魏明帝賞識,下詔任其為吏部尚書,掌管人才選用。 (2) 啖:音ㄉㄢˋ,吃。
限制式寫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伯,則思千萬。不幸而失其一二,則悄然不可暫耐;又不幸而失七八,則天下之苦境,若身兼之矣。起望彼隅,實相去尚未可里計也。故求天下之至樂,莫若分兩隅,而栣席於本無有樂之地。偶有一樂,自彼境至者,受之若得千萬焉;從無而思有,若得自意外,遑求其美?彼以為無可樂者,居於樂中,狃而失其正也。是故君子處境,先正其思;慎思之道,恃理以勝物。設定情境這是就社會的某一現況或虛擬的事件,設定一些情境,讓學生發表議論感想的一種命題方式。曾忠華教授在其《作文命題與批改》一書中說:「此種作文題目,或就社會現況,或虛擬事件,設定若干要項,令學生針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