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取。如:「摘要」、「摘錄」、「摘述」。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負分",旨在鼓勵學生作積極的表現。 七、小組得分要計算小組得分,必須把個人之進步分數列於小組總分摘要表中。每次計算小組總分、小組平均旱小組排名,亦可以計算累積分數及累積排名。以個人進步分數來計算小組總分之強調重點如下:1.進步分數是以個人過去之表現為基準,強調只要盡力學習,每個人都有相同之成功機會。2.讓學生了解每個人在小組中之地位都是相當重要,只要他們表現良好,小組得分就跟著增加3.進步分數系統是相當公平,因為它只跟著自己過去表現作比較,想辦法改進自己得分而不必考慮別人得分如何。 八、學習表揚學習表揚可分為小組表揚...
交互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又稱相互教學法,是帕利沙及布朗(Palincsar, & Brown, 1984)根據建構主義而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目的是透過師生及同儕的對話和討論,訓練學生四項閱讀策略,以提高學生自我監控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交互教學法四項策略(一)摘要: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所理解的內容的要點,從中反思能否理解文章的要點。(二)提問:要求學生就文章中重要的概念提出問題,自我檢視能否掌握文章的內容重點。(三)澄清:要求學生解決閱讀時所遇到的困難,使他們能了解文章的意思。(四) ...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問題:訪談大綱可提供研究者作為進行資料分析時的最初類型或結構之參考原則三:資料分析方法之考量1. 摘要式分析2. 系統登錄式分析:系統登錄式分析可以直接引用團體參與成員的言詞(1) 對於資料的選擇需要先詳細檢視一、兩個團體的轉錄資料反覆檢視資料時,可進一步發展「比較」的架構,並挑選出最終的論點(2) 再根據這些發展出假設和分類架構(3) 最後在從冗長的轉錄資料中根據分類架構分類後,以便選取合適的引用句引用句:選取引用句時,最好能呈現出挑選的對話動態。Wells(1974)提出「剪刀和分裝」技巧:將大量的資料剪裁、分類、...
統整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生以合作與支持性態度來評量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的自我評量能幫助決定學習的過程,亦可包括檢核表、札記、摘要及反省日記等。重點是學生自己,不論其能力與年紀,參與評量自己的所學。這些自我反省的機會可以是活動最後的摘要,亦可包括檔案評量。正式及非正式的評量正式評量包括一些特別的測驗,非正式的評量會包括學生進步的真實訊息,如軼事評語、簡單的摘要、討論組別的觀察、札記、反省及學習團隊紀錄...
後設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程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異。 注意事項採用後設分析的方法來進行研究時,必須一一閱讀每一篇研究的全部而非摘要內容,才能計算每一篇研究的效果值與平均效果值,以及分析每一研究特徵與效果值之間的關係,所以極為耗時耗力。但因研究結果可以提高因果關係、推論的準確性,對於原理原則之發現有其貢獻,因此廣受學者的重視。而後設分析的品質與受分析的每一篇研究的品質息息相關,研究者在從事分析時必須特別注意。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後設分析英文關鍵字:meta analysis 參考書目註1:吳清山、林天祐 (2007),教育e辭書, p.62-...
初始效應和新近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留下來。為運用這個現象,老師應該在上課時,將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該節課的最前面,然後在該節課結束前做摘要。許多老師一開始上課就點名、收午餐費,檢查家庭作業、和進行其他非教學的活動。然而,較佳的做法應該是延後這些非教學的活動;一上課就立刻教導重要的概念,而在接近下課時才處理必要的行政事務。 關鍵字中文: 初始效應和新近效應英文: The initial effect and recency effect 參考書目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228。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蓋聶(Gagne)的學習條件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心智技能。(2) 認知策略。(3) 語文知識。(4) 動作技能。(5) 態度。4. 學習條件論的摘要(1) 基本假設--發展是學習的累進效果所成;學習並非一歷程,而且各歷程彼此並不能互相涵蓋,或者融合為一。(2) 學習--把來自外在環境之刺激轉化為習得的新能力,所需之數個訊息處理階段。(3) 學習結果--一種內在能力可由各類學習之特定實作表現展示出來。(4) 學習要素--五類學習:語文資訊、心智技能、認知策略、態度,以及運動技能。內在學習條件:先備技能,以及九個訊息處理階段。外在學習條件:教學事件。為程序以及學習階層...
共同學習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現達到預設標準,即可獲得獎勵,但小組和小組之間的關係可以是競爭,也可以是合作,其形式由教師決定。其摘要說明如下:1.界定教學目標,依學生之程度水準,選擇適當之教學主題和作業內容。2.決定小組人數,依時間、學生之合作技巧、教材和其他因素來決定。小組人數多或可分享更多資源,然而互動也更複雜,也就更需具有團體歷練技巧;小組人數少則有更多討論時間提供參與。3.分派學生到各小組。4.安排學習空間,小組之空間安排方式以便於討論和取得資源、不干擾他組之討論及利於教師能到各組進行參與為原則。5.促進學生互賴,安排教材及學生角色以促進互...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