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去氮硫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革蘭氏陰性桿菌,可利用硝酸鹽為電子接受者,以氧化硫或硫化合物而獲得能量,故具有脫氮功能。
巴氏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細菌目小桿菌科的一屬,菌體小,好氣性,卵圓形或桿狀革蘭氏陰性、發酵性的微小桿菌。寄生在哺乳類及鳥類中,肺與血液等均會發現,可引起敗血症或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由法國細菌學家巴斯德(Pasteur)發現。
產氣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前稱為Enterobacter,為大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一個屬,革蘭氏陰性菌,呈短桿狀,兼氣性或厭氣性,寄生及腐生性(saprophytic),可以分解葡萄糖(glucose)產氣,也可以分解乳糖(lactose)產酸,能利用檸檬酸為唯一碳源,不形成孢子。只在特殊情況下才致病,屬於伺機性病原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s)或二級感染菌(secondary pathogens),在腸內感染上,為傳送抗藥因子(resistance factor)的良好供給者(donor)。在自然界分布很廣,通常可在水、土壤和植物土發現,屬非糞便性大腸菌,當它...
鐵硫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硫桿菌屬之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自營性或兼性自營,藉硫化物或鐵(II)之氧化而獲得能量,能沈積鐵氧化物。
退伍軍人協會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退伍軍人協會桿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引起之疾病,引起肺炎。藉由吸入污染之生物氣膠(含退伍軍協桿菌)所引起,潛伏期約2~10日,症狀為怠倦、肌痛、頭痛,隨後發燒,發冷及肺炎,主要侵犯肺泡與支氣管末端。有時發生胸痛、腹痛、嘔吐、腹瀉及意識混亂等症狀。尤以老年人、小孩及免疫力失調者最易感染,死亡率高。
桿菌性痢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桿菌通常為志賀氏桿菌所引起之痢疾,與沙門氏桿菌痢疾有別。極少侵入血液,多發生在迴腸末端及結腸。潛伏期為1~6日,發作突然,發燒隨後腹瀉與腹絞痛,糞便常呈液狀,內含粘液及血,排便時直腸痙攣,最後導致失水及電解質平衡喪失而死亡。可用抗生素如四環黴素、氯黴素、安比西林,並補充電解質治療。
梭形芽胞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菌為革蘭氏陽性,有運動力或無運動力之桿菌,芽胞形成時變大。產生梭狀或鼓棒狀,絕對厭氧性。有些菌種產生蛋白之腐敗作用。部分菌種能產生破壞性酵素或外毒素,引起不同的疾病。存在於土壤及動物與人類腸道中。
芽胞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革蘭氏陽性菌,主要為桿狀,具周鞭毛,大部分能運動,為好氧性或兼氧性,有抗熱性,具內生胞子(芽胞),常成連鎖串,有時形成粗糙菌叢,並在培養液上形成皮膜(pellicle),多可產生細胞外酵素,而能完全氧化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並形成酸;亦可導致食物腐敗。在厭氧環境下具固氮能力,常生長於土壤環境中,或寄生在蟲體上。可分解農藥,並常應用於空氣汙染物的研究實驗中,故在食品、工業及醫學上特別重要。
沙門氏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屬)引起之一種疾病。不同菌種所產生之臨床症狀不一,主要為急性胃腸炎型、腸熱型(傷寒型)及敗血型,其臨狀症狀如下表所示。
布氏桿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細菌。屬革蘭氏陰性菌,家畜為其主要感染體。人類若接觸感染體,則會引起布氏桿菌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