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蘭亭集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
殘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凶惡狠毒而無惻隱之心。《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老殘遊記》第六回:「我想太尊殘忍如此,必多冤枉,何以竟無上控的案件呢?」
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王鼎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才力不逮,常引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願作銘以勵天下同文,銘曰:「文心無語誓願通,文路無盡誓願行,文境無上誓願登,文運無常誓願興。」 寫作風格王鼎鈞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另有論述、詩、小說及廣播劇本創作等,觸及面廣闊,而不論何種文體,王鼎鈞都能以豐富的人生閱歷、洗鍊的文字修養,將之運用裕如,並以「良工式古不違時」自我經營,頗耐時潮淘洗。其散文創作運用小說與戲劇的寫作技巧,對於此種文體的混合有首開風氣之功(在台灣而言),並擅用小故事烘托主題,不用艱澀的理論文字說教,也不用奇巧雄辯的方式灌輸人生大道理,而是以生活化的語言,與讀者...
義務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務倫理學(deontology ethics)西方到了近代,特別是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時代,湧現一般日常生活行事都以自身理性運用為依歸的風潮。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個人理性思考的地位置於各種形式的權威之上。他主張,每個人應遵循自己內心中的「無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這個無上命令可以化作一項「可普遍化原則」(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bility):你要如此行事,好讓你...
國立曾文家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讚不絕口!偕同之周政務委員書楷駐蹕國外多年,認為在美國、歐洲有如此優美風光之學校亦難得一見,洵為本校無上光榮。民國七十二年八月一日第七任校長劉時鎰接篆視事,繼續發揚曾文家商精神,整建校區,完成語言及電腦教室,增建藝能及幼教大樓,充實各項設備。民國七十八年二月一日第八任校長陳月瓊接篆視事,除發揚曾文家商傳統精神外,秉持博、專、雅、實辦學理念,推展校務革新,提昇教學品質,加強職業道德與人文教育,全面充實硬、軟體設施,完成多媒體電腦教室、現代化音樂教室、視聽教室及圖書館、增建家政科、幼保科實習大樓及自動化溫室。民國七十八年八月...
鬥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言語相爭,互不相讓。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王樞密這姦賊,敢和咱鬥嘴,直恁般無上下失尊卑。」
菩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上指無上智慧。[例]菩提智慧人本有之,只因心迷,所以感悟不到。
孝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少不經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少不更事」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書.卷六九.周顗列傳》及王敦構逆,溫嶠謂顗曰:「大將軍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顗曰:「君少年未更事。人主自非堯、舜1>,何能無失,人臣豈可得舉兵以脅2>主!共相推戴,未能數年,一旦如此,豈云非亂乎!處仲剛愎強忍,狼抗無上,其意寧有限邪!」既而王師敗績,顗奉詔詣敦,敦曰:「伯仁,卿負我!」顗曰:「公戎車犯順,下官親率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敦憚其辭正,不知所答。……俄而與戴若思俱被收,路經太廟,顗大言曰:「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語未終,收人以戟傷其口,血流至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