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規訓與懲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以及固定時間出來巡察、點名,透過書寫登記,記錄每個居民的存亡交付市長進行重新審核,規訓方式從原來展示威嚇,至現代轉變成用科學知識、科層制度進行各種分配安置,顯示規訓手段的改變。傅柯無意解釋罪犯是怎麼來的,或是為何會有犯罪的行為等等起源或事件發生的原因等問題。他要強調某種機制存在於那邊,原本只是要將一群擾亂社會秩序者關起來,然這件單純事情開始被關注,研究為何這群人這麼不同,觀察顱骨大小、小時候是否被虐待,開始產生心理學、人口學、犯罪學這些學問,為「罪犯」這個身份附加更多的意涵,也同時加以主體化罪犯,試圖讓人正視強調這命題...
遊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群眾為表達心意或達成特定目的,成群結隊在街上行走示意的行為,稱為「遊行」。如:「花車遊行」、「示威遊行」。
以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過去的某時間直到現在。如:「十年以來」。《左傳.昭公十三年》:「志業於好,講禮於等,示威於眾,昭明於神,自古以來,未之或失也。」《陳書.卷三.世祖本紀》:「自喪亂以來,十有餘載,編戶凋亡,萬不遺一。」也作「已來」。
發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呈奏表章。《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刑鮑司馬傳.崔琰》:「後太祖為魏王,訓發表稱贊功伐,褒述盛德。」
2.宣布表達。如:「對於這次的事件,有關單位尚未發表言論,說明處理方式。」「張老師應邀到海外發表論文。」
糾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維持公共秩序。如:「他擔任這次示威遊行活動的糾察工作。」
壓力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政府部門間的遊說活動無法達成其目的時,利益團體則可能向法院提起訴訟,為另一種的影響決策方式。6. 示威:一般來說,示威遊行較易獲得社會大眾與媒體的注意,製造社會話題。7. 罷工:以拒絕行動來作為爭取權益的方式。8. 暴力:暴動通常是不得已的選擇,是較為激烈的手段,亦可能為利益團體爭取決策影響力的最後手段。利益團體追求的利益有屬於私利性的,主要追求成員經濟上或生活上的利益或需求。例如:臺灣有各種的民間產業別工會,主要是相同產業的業者為了保障成員利益...
五四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緣起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緣起「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示威遊行運動;民國八年,中國以第一次大戰戰勝國的地位參加「巴黎和會」(註1),希望可回收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但和會結束後,竟然是由日本來繼承。消息傳回中國後,群起激憤,北京各校大學生於5月4日聚集於天安門廣場,發起示威遊行活動,並提出「收回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訴求,各地分別以罷工、罷課、罷市、抵制日貨等方式響...
法西斯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監獄或流放到偏遠地區,且為了向世界證明義大利的重要性,墨索里尼建造大型公共設施,並組織規模龐大的民眾示威遊行活動。並且把法西斯主義傳遍到德國納粹、西班牙國家主義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點起了導火線。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墨索里尼英文關鍵字: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 出處朱明珠/著。世界歷史,2000年出版,頁92~93。紅樹林出版社。
棨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官吏出行時,作為前驅的儀杖,戟上有赤黑繒作成的套子。後亦架於宮殿、官署門前,用以表示威嚴。《後漢書.卷三一.杜詩傳》:「世祖召見,賜以棨戟。」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天安門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四五運動。西元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群眾因對中共四人幫政權不滿,借悼念周恩來逝世之名,雲集天安門廣場示威,後遭中共中央下令鎮壓,逮捕異議人士。
2.六四事件。西元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北大學生因對中共鄧小平政府不滿,借悼念胡耀邦所引發的學生示威運動,而導致中共軍隊進行武力鎮壓,血洗廣場,民眾、學生死傷慘重。也稱為「六四慘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