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55.39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體無完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驃騎將軍,又將蜀國舊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為朝廷官員,或收為下屬。鄧艾居功自傲,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遂密謀造反。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躁,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所以死狀極慘,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晉獻公亡,大夫里克欲迎公子重耳,乃殺公子奚齊與卓,逼輔國大夫荀息自縊。夷吾即位,欲殺里克,乃遣使者告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里克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乃伏劍自縊而死。典出《左傳.僖公十年》。後用以指存心誣陷他人,總是可以找到藉口
推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口推托不負責任。《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要是告病,前後任大家推諉起來,就能了事嗎?」也作「推委」。
現實治療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為人是無需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故此,當威廉葛拉瑟處理年青人問題時,年青人往往會以不是自己的責任為藉口,逃避放變自己的行為。結果他提出現實治療法這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並且首先在學校裡推行。到了1970年後期,威廉葛拉瑟受到William T. Powers的影響,在現實治療法中加入控制理論,用以解釋人的行為是受到內在知覺所控制,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現實治療法因此形成系統法的理論。其後威廉葛拉瑟在妻子的協助下,編著新書《控制理論在現實治療的實踐:個案研究》,將現實治療法推廣至青少年、亂倫受害者、囚犯等...
赤手空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話。〈論勇〉一文說:「使專諸空拳,不免於為禽。」是說春秋吳人專諸效命於公子光,他將匕首藏在魚肚裡,藉口送魚趁機刺殺了吳王僚,隨即被吳王僚的部下給殺死。說明即使是專諸這麼有能力的人,如果手上沒有任何東西,也免不了被捉的命運。事實上,「赤手」就是「空拳」,合義併用成「赤手空拳」一語,用來指手中空無一物。如《西遊記》第二回:「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門外叫哩。」亦用於形容沒有一點憑藉,如:「赤手空拳闖事業。」
順從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巧,例如手機銷售員可能藉由宣傳手機降價、可舊機換新機的誘人廣告使消費者上門,在客戶決定之後再以某些藉口說明此款手機已不能再以當初同意的合約或價格買下。 以退為進法(door-in-the-Face technique)請求順序:大到小 誇張要求→被拒絕→再提出較合理要求要求者先提出一個一定會被拒絕的極端要求,被拒絕後在提出一個較合理的要求,通常人們會同意第二的較為合理的要求。例如:A向B要求借款一千萬,想當然耳B會一口回絕,接著A再提出向B借款一千塊,此時B通常會同意該請求。 不僅如此法(that’s-not-a...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肚量小的人稱不上君子,做事不夠狠毒就不算是大丈夫。形容做事要狠毒澈底。常為做壞事的藉口。如:「所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我們不如趁勢讓其他公司倒閉。」
旗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名義、藉口。[例]那批反抗軍打著維護和平的旗幟在境內從事恐怖活動。
輔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都不懂的話說出來;5. 所謂的輔導隱私性,只是當該機構的福祉受到威脅,或採取的行動受到挑戰時所持的藉口。(三)行政人員的觀點Arbuckle(1971)指出行政人員認為輔導人員是:1. 校內決策的助手;2. 對學生的學業及就業,給予忠告;3. 負責把學生的心聲傳達給行政主管;4. 設法讓學生適應現有的生活環境。(四)父母的觀點調查發現父母認為輔導人員對學生的教育、職業問題最有幫助,而在個人情緒與社會這些問題上無大助益。家長普遍希望輔導人員能幫他們勸導子女去做有關升學或就業的抉擇,或是糾正他們不當的育兒方式。但是這種代子...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三月,日本藉口琉球難民為臺灣牡丹社生番殺害,出兵犯臺,占據琅𤩝(今屏東縣恆春鎮),清廷派員與之交涉,時經半載,方於是年九月簽定中日北京臺事專約三條,而使日軍撤退,史稱為「牡丹社事件」。也稱為「琅𤩝事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