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7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喇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裝置在交通工具內,將電流的變化轉變成聲音的設備。用手操作,具警告作用。如:「開車時,請勿亂按喇叭。」
骷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乾枯的死人頭骨或屍骨。[例]反毒海報上畫著一個骷髏頭,警告大家吸毒將步上死亡之路。
杜漸防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才可以除去禍患,聚集福慧。後來和帝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駐守宮廷,並收回竇憲的兵權,削奪竇氏的權力,終於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後來「防微杜漸」這句成語可能就這裡演變而出,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警告、懲戒。通「警」。如:「殺一儆百」、「殺雞儆猴」。《孔子家語.卷一.五儀解》:「故天災地妖所以儆人主也。」
體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被稱為「肉刑」(係體罰的同意詞)。沈從文的《從文自傳》裡提到當年他在軍閥部隊吃糧當兵的時候,上級就警告:「胡來亂為的,要打屁股。」沈從文所在的部隊「不作興挨打」,較常被打屁股只有伙夫,處罰的時候要脫褲子,露出屁股,打在光屁股上。肉刑也曾經是蘇區(1度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軍的例行處罰方式。毛澤東在江西革命的時候,便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寫了〈廢止肉刑問題〉這篇著作(收在8卷本《毛澤東文集》第1卷)。毛澤東在這篇著作裡明白提出了肉刑發生的許多影響:「發現過3次自殺事件(排長1士兵2)」、「凡打人最厲害的,士兵怨恨和逃跑的就...
教師效能訓練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略 遇到屬於學生的問題,教師要從旁協助,讓學生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在與學生溝通時,教師應避免使用命令、警告、指揮等指導性語言,學習運用聆聽技巧,讓學生知道老師懂他的意思,藉以深入的找出問題癥結。對於教師問題的處理,Gorden建議善用「我的訊息」(I-messages)策略,對學生不當行為的描述,不帶責備,只陳述該行為造成的具體後果與教師對行為的感受(郭明德,2001)。 (三)優、缺點 此模式的優點是可增進師生良好關係,教導教師如何界定問題,澄清問題歸屬,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缺點是不適用所有的學生,對於語言能力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翅膀較大。3. 蛾通常在夜間行動,蝴蝶在白天行動。 千里光蛾千里光蛾身上有紅色和灰色的花紋,可以用來警告捕食者。千里光蛾主要食用牛津千里光這種植物(這是歐洲平原非常常見的植物),也會將卵產在牛津千里光上。(註1) 毒蛾這類蛾體長約1-4公分,幼蟲、蛹和成蟲都具有毒毛,與人碰觸後,會使人皮膚過敏,非常癢。(註2) 夜蛾夜蛾是種類最多的蛾類,全世界至少有25000種。夜蛾的幼蟲會到處偷吃玉米、番茄等農作物,是農夫的頭號人物,而成蟲大約都在夜間活動,喜歡繞著燈光飛舞。(註2) 天蠶蛾是蛾類界中的巨無霸,其中有些張開翅膀可達25...
羚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生活,從幾頭到幾千頭不等。羚羊群中,如果有一隻羚羊發現情況有危險,牠全身的毛就會豎起來並來回走動,警告其他同伴提高警覺。(註2)2. 所有的羚羊都能夠長角,角一生只長一次,而且是中空的。雖然不分叉,但大小和形狀很多變化,有螺旋狀、扭曲狀;有的略向後彎曲,形成優美的弧線;有的直直的,像細長的劍。雄性羚羊用牠們的角互相糾纏在一起,互相推擠,爭奪領地和配偶。(註2) 飛羚著名的飛羚,被認為是非洲羚羊中最美的,一跳就能有9公尺遠,2.4公尺高,可以說是草原上的賽跑明星。而且當牠們遇上敵人時,會以快速地奔跑和Z字形的跳要來逃命,...
企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南極氣候也出現異常現象,導致下雨比下雪還常見,甚至還曾有大批的阿德利企鵝寶寶因此慘遭凍死。科學家警告,若南極暴雨持續下去,阿德利企鵝可能在十年內絕種。過去五十年來,南極氣溫增加了三度,導致南極下雨的天數比下雪還要頻繁,直接受害的,就是剛出生的阿德利契哦。由於企鵝寶寶身上的絨毛非常的薄,需要一個半月才能長出具有防水功能的羽毛,因此只要企鵝寶寶淋到雨,身上就像穿了溼透的大外套,到了晚上溫度下降後,小企鵝根本耐不住低溫,最後只能慘遭凍死。南極溫度升高,也威脅到國王企鵝的生存,美國生物學家在年初探訪南極東部時,竟然看不到國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不怕死,為何還要用死來威嚇他們?用以表示對虐政所提出的警告。當人民生活困厄,生不如死時,雖有嚴刑峻法,也無法對人民產生制約的力量。《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