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劉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g》《劉墉畫集》1989年《劉墉畫卡》有聲書《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這個叛逆的年代》《在生命中追尋的愛》譯作《死後的世界》《顫抖的大地》勵志散文《螢窗小語》1973年《螢窗小語②》1974年《螢窗小語③》1975年《螢窗小語④》1976年《螢窗隨筆》1977年《螢窗小語⑤》1978年《螢窗小語⑥》1979年《螢窗小語⑦》1982年《點一盞心燈》1986年《薑花 (書)|薑花》1986年《超越自己》1989年《創造自己》1990年《紐約客談》1990年《肯定自己》1991年《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劉軒原著,劉墉改寫)...
深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澈底詳細的探究、追尋源由。[例]既然事情都已經弄清楚了,細節部分我們就不再深究。
捕風弄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追逐虛幻,毫無憑據。《隋唐演義》第一二回:「響馬得財漏網,瘟太守麵糊盆,不知苦辣,倒著落在我身上,要捕風弄月,教我那裡去追尋?」也作「係風捕景」。
認祖歸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人收養或非婚生的子孫回復原來姓氏,並祭祀具有血緣關係的祖先。如:「經過多年的辛苦訪尋,他終於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得以認祖歸宗。」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我只為認祖歸宗,遲眠早起,登山涉水,甫能勾到庭幃。」
馬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奈雖喜愛外光派也與印象派畫家有所交流,卻從未以「反抗傳統藝術者」自居,也未曾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在追尋新藝術方法的同時也注重官方的認同,在馬奈的畫作中,可看見他在開拓新風格之際也未完全拋棄、鄙視舊的技法,正因這種介於寫實與印象的「過渡」特色,新、舊畫派、官方皆對他推崇備至,他運用純色、平塗的手法影響了後世無數的畫家,如:莫內、雷諾瓦。在取材方面,馬奈常以日常生活的場景作為主題,也能在某些作品中窺見他的左翼傾向。 重要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一杯啤酒>、<在阿戎堆時,莫內於船上繪畫>、<花園中的小孩>、<吹...
野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史成長在轉瞬即變的二十世紀的藝術家們揚棄繪畫的傳統,試圖以色彩、形狀創造不同於以往的藝術展現方式,追尋藝術的真諦。高更在南太平洋土著生活繪畫中,展現原始部落用於祭典、器物上的鮮豔顏色,以及梵谷大膽的用色皆啟發了野獸派對於色彩的運用。西元1906年,在秋季沙龍展中,馬諦斯和德安等人的作品引發不少批評,認為此種繪畫猶如「被野獸包圍」,「野獸派」就這樣誕生了。 特色「野獸派」僅是一群畫家間的臨時聚會,被冠以的名稱,此派別並沒有發展出嚴謹的理論以及相關組織活動,不出幾年的時間,「野獸派」畫家們亦發展出獨具魅力的個人特色,除馬諦...
鍾怡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光如此明媚》(臺北:九歌,2008)評論《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臺北:文史哲,1997)《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2004)《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臺北:聯合文學,2008)傳記與陳大為合著《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臺北:遠流,2002) 評價作家余光中曾言:「鍾怡雯綺年麗質,為繆思寵愛之才女,但她的藝術並非純情的維美。他對於青春與愛情,著墨無多,更不論友誼。相反地,生老病死之中,她對後三項最多著墨,筆端的滄桑感逼人如暮色。」文學評論家李奭學曾稱鍾怡雯為「文界哪吒」。責任編輯語二甲1...
辛波絲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捷隆大學的時候她開始參加當地文壇活動,也認識了波蘭著名作家米沃什。1945年3月她發表第一首詩「我追尋文字」。1948年尚未畢業卻因經濟困境被迫放棄學業。1953年起,辛波絲卡在文學評論雜誌「文學生活」(Życie Literackie)撰寫書評專欄「選讀札記」。1992年這些專欄被編成書出版。除了個人的文學創作之外辛波絲卡還曾經把許多法文巴洛克文學作家的作品翻譯成波蘭語。 觀點一九四五年三月,她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
艾里克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做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5青年期統合對角色混亂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追尋方向生活無目的感到徬徨6成年期親密對孤獨與人相處有親密感與社會疏離,感寂寞、孤獨7中年期愛心關懷對頹廢遲滯熱愛家庭關懷社會不關別人與社會8老年期完美無缺對悲觀沮喪隨心所欲,安享天年悔恨舊事,淒涼孤獨資料來源 張春心(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啟蒙時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佈歐洲,成為人們工作和省思的必備工具。哲學家和學者全力捍衛思想的自由,並且以理性的方式(觀察和分析)追尋真理。啟蒙時期的思想,不僅廣泛地在歐洲每個皇室和沙龍討論,他也被一些開明的專制君主接納。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布豐英文關鍵字: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 出處朱明珠/著。世界歷史,2000年出版,頁58~59。紅樹林出版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