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24 ms
共 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迂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拘泥陳舊思想,無法順應時代潮流。《福惠全書.卷二五.教養部.講學》:「曲學迂腐,附會古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八回:「依晚生看去,莫某人還不至於如此;不過頭巾氣太重,有點迂腐騰騰的罷了。」
|
目光如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自己這回必定難逃死劫,急怒攻心,眼中發出如火炬般熊熊火焰,又氣又恨地把一大斛酒一飲而盡,然後脫下頭巾重擲在地,咬牙大罵:「你是在毀掉自己的萬里長城啊!」這件事傳出之後,北魏人就謠傳說:「道濟已死,其餘的南方人都不足畏!」果然就肆無忌憚地南侵。「目光如炬 」這句成語即出於此,原是形容人怒視時的眼光;後來也用來形容目光有神,或比喻見事透澈,識見遠大。
|
囑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吩咐、囑託。《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聘娘又拿汗巾替四老爺拂了頭巾,囑咐道:『你今晚務必來,不要哄我老等著!』」《紅樓夢》第四○回:「鳳姐一面遞眼色與鴛鴦,鴛鴦便拉了劉姥姥出去,悄悄的囑咐了劉姥姥一席話。」也作「囑付」。
|
一針見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潯陽人,東晉名臣。父親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並以恩威並重的方法教導,對陶侃日後為官的清廉,有著很大的影響。典源此處是記錄陶侃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陶侃上廁所時,看見一個身穿紅衣、包著頭巾的人,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另外一個看相的人,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
|
水滴石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不懈就能夠成功 故事宋朝有一個叫張乖崖的人,曾任崇陽縣縣令。一次,一個官吏從存錢的府庫中出來時,頭巾中藏有一枚錢,被張乖崖發現了。經過盤問,那個官吏承認是從府庫中偷來的。於是,張乖崖下令杖打他。官吏很不服氣,說:「偷一枚錢有什麼了不起,卻要杖打我?你打好了,反正你不敢殺我。」張乖崖拿起筆來,宣判道:「一天一枚錢,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然後,他取下寶劍,親手殺死了這個官吏。之後,張乖崖上報台府,要求上級懲處自己。崇陽人至今還傳說著這件事。 相似詞 有志者事竟成 相反詞 半途而...
|
咬牙切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正廳上坐著個㑳??問事官人,階直下排兩行惡哏哏行刑漢子,書案邊立著個響璫璫責狀曹司,為甚事咬牙切齒,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紙。」
|
節外生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我從來甘剝剝與民無私,誰敢道另巍巍節外生枝!」
|
結草啣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卒年不詳。
(2) 華陰山:華山的又名。
(3) 搏:音ㄅㄛˊ,撲打。
(4) 巾箱:古代放置頭巾的小箱子。
(5) 西王母: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
(6) 三事:即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
巾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婦女用以覆髮的頭巾和髮飾。《新唐書.卷二二○.東夷傳.高麗傳》:「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孔明乃取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後用巾幗代稱女子。《聊齋志異.卷二.巧娘》:「此丈夫而巾幗者,何畏之?」《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看!他不過是個巾幗,還曉得看詩。怎有個鶯脰湖大會大作詩的呢?」
|
手忙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水滸傳》第二六回:「這何九叔卻纔起來,聽得是武松來尋,嚇得手忙腳亂,頭巾也戴不迭。」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