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5.4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摔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歷練世故人情。如:「在外頭摔打過。」
不動聲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何人嘻笑親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嚴明,只就法律論斷,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後來「不動聲色」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如《水滸傳》第八六回:「宋江見這三路軍兵,盡皆退了。大驅宋軍人馬,逩來奪取幽州。不動聲色,一鼓而收。」
死有餘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1>當之成,雖咎繇2>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3>。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 〔注解〕 (1) 奏:古代臣下向皇帝上書或進言。 (2) 咎繇:音ㄍㄠ |ㄠˊ,相傳為...
新古典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八世紀後半至十九世紀前半,盛行於歐洲的藝術復古熱潮。起因於西元一七四八年後,在羅馬相繼發掘出龐貝等遺址。認為藝術不應為個人情感的表現,而應重於秩序井然的整潔形式及均衡和諧、冷靜明確的表現與追求。此種論點正與拿破崙對古羅馬的崇拜與認同不謀而合。德、法為此一復古風的重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現、流露。《淮南子.齊俗》:「故禮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而仁發恲以見容。」
開放空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築實體外的空間。如公園、騎樓等,可作為人際交往活動的場所。如:「現代都市的開放空間是促成人情交流的重要環境因素。」
還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報復、反擊。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您這般順人情有甚好?則我這膿血臨身要還報!」
樂極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樂極生悲」。見「樂極生悲」條。01.《三國志.卷六四.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諸葛恪》:「人情之於品物,樂極則哀生。」 
練達老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熟練通達且沉穩持重。《清史稿.卷三八六.列傳.寶鋆》:「遺疏入,詔褒其『忠清亮直,練達老成』,贈太保,祀賢良祠。」《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當那進退維谷的時候,便是個練達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況於你?」
虛張形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誇大聲威,張揚氣勢,用以嚇阻他人。出現「虛張聲勢」的書證如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