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歷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歷盡。如:「歷遍世間繁華,嘗盡人情冷暖。」宋.王安石〈真州東園作〉詩:「十年歷遍人間事,卻遶新花認故叢。」《西遊記》第二三回:「歷遍了青山綠水,看不盡野草閑花。」
安祿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57)唐營州柳城人(今河北省舊永平府境)。胡人,本姓康,初名阿犖山,又作軋犖山。忮忍多智,善臆測人情,通六蕃語。天寶末,以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舉兵反,陷洛陽,入長安,稱燕帝,尋為其子慶緒所殺。
鉤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鉤,用言語誘逗人。索,從無罪中搜尋過失。鉤索比喻設下圈套,陷害別人。《醒世恆言.卷二四.隋煬帝逸遊召譴》:「卻只是心懷叵測,陰賊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淺,又能為矯情忍訽之事。」
虛作聲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誇大聲威,張揚氣勢,用以嚇阻他人。出現「虛張聲勢」的書證如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除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命官職。《三國演義》第二回:「雋表奏孫堅、劉備等功。堅有人情,除別郡司馬上任去了;惟玄德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其時有個粵西橫州刺史張翰方得除授,患病身故,告身還在銓曹。」
目牛無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後才會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在這則寓言中,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無厚之刃」。文章中,莊子用「未嘗見全牛」來形容庖丁解牛不受形體限制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目無全牛」這個成語,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好樣兒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骨氣、有膽量或有作為的人。如:「老王做事一向光明磊落,不攀關係,不託人情,真是個好樣兒的。」
死有餘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1>當之成,雖咎繇2>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3>。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 〔注解〕 (1) 奏:古代臣下向皇帝上書或進言。 (2) 咎繇:音ㄍㄠ |ㄠˊ,相傳為...
風波平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平地風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平地風波」典源作「平地波瀾」。「平地」,平坦的地面,此有忽然、無緣無故的意思;「風波」,比喻人事的變化。「平地風波」是用來比喻突然地起了事故或變化,這句成語出自於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七,借瞿塘峽的艱險,來抒發對世間人情的感慨。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兩岸連山,水流湍急,處處可見礁石險灘,有「瞿塘天下險」之稱。劉禹錫從瞿塘峽險惡的地勢,聯想到世間的人心,感嘆瞿塘峽的艱險明顯可見,而人心的凶險卻是防不勝防的,猶如那看似一般的平地,卻無端地掀起巨大的波瀾,令人感慨。後來「平地風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突然發生事故或變化。
繳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迂迴纏繞。《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唐.元稹〈韋氏館與周隱客杜歸和泛舟〉詩:「輕舟閒繳繞,不遠池上樓。」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