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久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長久離鄉在外。漢.焦延壽《易林.卷一.屯之巽》:「久客無依,思歸我鄉。」唐.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
貪生惡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戀生存,厭惡死亡。《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隨寓隨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隨遇而安」。見「隨遇而安」條。01.宋.魏了翁〈浪淘沙.老眼靜中看〉詞:「世念久闌珊,隨寓隨安,人情猶望袞衣還。」
見過世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達社會的人情事理及各種常識。《紅樓夢》第一六回:「明兒你見了他,好歹描補描補,就說我年紀小,原沒見過世面,誰叫大爺錯委他的。」《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恰好有十幾個從南方來當教習的,都是江浙一帶的人,見過世面,懂得編書的法子。」
今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甫客居長安臥病時,回憶起故交老友雖逢雨天,亦曾前來探視;而今新交朋友則不然。語本唐.杜甫〈秋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後用今雨指新交的朋友。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四:「人情舊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減年。」
達權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平地風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平地風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平地風波」典源作「平地波瀾」。「平地」,平坦的地面,此有忽然、無緣無故的意思;「風波」,比喻人事的變化。「平地風波」是用來比喻突然地起了事故或變化,這句成語出自於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七,借瞿塘峽的艱險,來抒發對世間人情的感慨。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兩岸連山,水流湍急,處處可見礁石險灘,有「瞿塘天下險」之稱。劉禹錫從瞿塘峽險惡的地勢,聯想到世間的人心,感嘆瞿塘峽的艱險明顯可見,而人心的凶險卻是防不勝防的,猶如那看似一般的平地,卻無端地掀起巨大的波瀾,令人感慨。後來「平地風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突然發生事故或變化。
銖銖較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士,隋初,太子召為學士。撰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在《顏氏家訓.治家》中,顏之推提到當時民風敗壞,民間嫁娶之時,經常有賣女兒來賺錢的事情發生,雙方非但不以為怪,甚至還討價還價,連一點小錢都要斤斤計較,和一般的買賣無異。這樣的婚姻,由於不注重對方的人品教養,通常都是後患無窮,所以他提醒子孫不可不慎!「銖錙必較」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計較。出現「銖錙必較」的書證如宋.陳文蔚《陳克齋集.卷三.雜著.朱先生敘述》:「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耽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耽誤、延遲。宋.花仲胤妻〈伊川令.西風昨夜穿簾幕〉詞:「人情音信難託,魚雁成耽閣。」《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這日先生有事出去,要耽閣幾日才回來。」也作「耽擱」。
壽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諳人情世故,容易被騙的人。《官場現形記》第八回:「這種壽頭,不弄他兩個弄誰?」也稱為「壽頭模子」。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