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銖銖校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士,隋初,太子召為學士。撰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在《顏氏家訓.治家》中,顏之推提到當時民風敗壞,民間嫁娶之時,經常有賣女兒來賺錢的事情發生,雙方非但不以為怪,甚至還討價還價,連一點小錢都要斤斤計較,和一般的買賣無異。這樣的婚姻,由於不注重對方的人品教養,通常都是後患無窮,所以他提醒子孫不可不慎!「銖錙必較」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計較。出現「銖錙必較」的書證如宋.陳文蔚《陳克齋集.卷三.雜著.朱先生敘述》:「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刃有餘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後才會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在這則寓言中,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無厚之刃」。文章中,莊子用「遊刃必有餘地」來形容庖丁運使無厚之刃的自由揮灑,比喻處理世事,已臻得道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遊刃有餘」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李郭同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郭太為李膺所重而名震京師,兩人情誼深厚,同舟渡河,為眾所敬羨。典出《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後形容知己同遊,高逸不凡的風度,或表示與名人共處,多承恩遇。南朝梁.陸倕〈以詩代書別後寄贈〉詩:「李郭或同舟,潘夏時方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八.李二曲》:「一時門外瞻望顏色,伺侯車騎者,駢肩累跡,幾如荀陳會坐,李郭同舟,東漢風流,再見今日也。」
王文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變化,要比同類型的小說深刻得多。」台大外文系教授顏元叔則說:「《家變》在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畫之真實,細節抉擇之精審,筆觸之細膩含蓄等方面,使它成爲中國近代小說少數的傑作之一。總而言之,最後一句話:《家變》,就是『真』。」琦君女士說她對家變的作者用怪異的文字表現,是不贊成的。她更反對家變的主題─極力渲染兩代間的代溝。葉石濤先生說:「王文興的著名作品『家變』,雖以『逆說』來開展它的小說,但他的小說手法乃是不折不扣的寫實主義手法。」 引用參考維基百科公共電視_作家身影聯合報2009/07/07www.csghs...
歷練老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驗豐富,人情世故練達。《紅樓夢》第一三回:「從小兒,大妹妹頑笑著就有殺伐決斷。如今出了閣,又在那府裡辦事,越發歷練老成了。」
兩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質不同,不可一併而論的事情。[例]法律是法律,人情人情,這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劉獻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四月,獻廷由昭陵(即湖南昭陵,在株洲南三十公里湘江東濱)。冬至日到湖南,於此寫下許多有關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字,直至翌日四月始離此東歸。經過漢陽時受到漢陽令張壽民的款待,但張氏絕口不提復興事,獻廷暗自慨嘆。之後他又自漢陽東行,在江西停留甚久,始返家鄉。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春,獻廷重遊西湖。是年七月六日,病歿,與妻張氏合葬於吳江墓山。綜觀獻廷一生,以其思想蛻變的過程而言,以離開王源、戴名世、萬斯同,開始大四遊覽的四十四歲那年最為關鍵。 著作其著作分類如下:1.地理部(1)《秦邊九衛圖》佚(2)《楚水圖記》佚(3)《水...
達權通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合浦還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合浦珠還」。見「合浦珠還」條。01.元.王舉之〈折桂令.簿書中暫駐行車曲〉:「賦溫潤荊山進玉,吐宮商合浦還珠。」02.明.謝覺《四喜記》第三六齣:「合浦還珠喜不勝,小星恰合古人情。」
梅曾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評駢體文矯揉造作,如「俳優登場,非絲竹金鼓佐之,則手足無措。其周旋揖讓,非無可觀,然以之酬接,則非人情也。」,又曾引述管同語:「人有哀樂者面也。今以玉冠之,雖美,失其面矣。此駢體之失也。」但他對散文的見解,基本上未脫桐城派窠臼,只是能吸收非桐城派的一些長處他讚揚陳用光「為古文學,得於桐城姚姬傳先生;扶植理道,寬博樸雅,不為刻深毛摯之狀,而守純氣專,主柔而不可屈;不為熊熊之光,絢爛之色,而靜虛澹淡,若近而若遠,若可執而不停」。 評價梅曾亮是繼姚鼐之後影響最大的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在當時及後世均享有很高的評價。「京師治文者...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