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有識之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見識的人。《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紀》:「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後遂因何氏傾沒漢祚焉。」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有識之士皆謂陛下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於此矣。」
納善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是以有國,不亦宜乎?」
東方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觀點及評價東方朔(前154~93?)字曼倩﹐是臣事前漢的武帝(前156~87)的滑稽。『滑稽』就是以詼諧.多辯為特技的宮廷小丑。東方朔本是平原郡次縣(山東省)的人。少習【詩經】【書經】等儒教經典﹐長而通曉【孫子】【吳子】等兵法﹐因此博學多識。東方朔住在吳中當了數十年的私塾先生﹐元光元年便應武帝的招募﹐竟帶著三百枚竹簡(直到後漢的蔡倫發明了紙為止﹐此時尚未使用紙張)的上奏文來到長安。在數千人之中﹐雖然東方朔的上奏文量之多過於拔群﹐而引起武帝的注目﹐但武帝竟費了二個月以上才閱覽完畢。東方朔在上奏文中道﹕『臣朔年二十...
良莠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良莠不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良」指禾苗,「莠」指一種俗謂「狗尾草」的雜草,這種雜草常會混在禾苗之中生長,由於葉子相似,所以在未吐穗之前難以辨認。《孟子.盡心》︰「惡莠,恐其亂苗也。」意思就是,討莠這種惡草,因為害怕它會冒充禾苗,讓好壞難分。後來就以莠來比喻惡人,良比喻善人,兩者外表相似,混雜而居,難以區分。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借狐神之口說:「至我輩之中,好醜不一,亦如人類之內,良莠不齊。」便說狐群之中,好壞不一,以借指人群之中,也是品行才能,高低參差。「良莠不齊」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後來用來比喻好壞參差,素質不一。
棄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不喜歡,不願接近。《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小姐若不棄嫌,欲待螟蛉為女,意下何如?」《紅樓夢》第四二回:「你不棄嫌,我還有幾件也送你罷。」也作「嫌棄」。
默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指暗中記誦在心。《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弘羊潛計,安世默識。」
黃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庸俗腐化或含有色情意味的言語。如:「那個人時常喜歡開黃腔,惹人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屋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棟折榱崩,僑將焉。」《聊齋志異.卷四.續黃粱》:「入家,則非舊所居第,繪棟雕榱,窮極壯麗。」
乾澤而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竭澤而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載,春秋時,晉國將要和楚國開戰。國君晉文公非常憂心,問大臣咎犯說:「敵軍人數比我們多,要如何應戰呢?」咎犯回答:「我聽說禮不繁,兵不詐,要打贏這場戰爭,仍然得靠詐術。」文公將咎犯的建議告訴雍季,雍季說:「把澤水排光來捕魚,一定捕得到,但明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草木燒光來打獵,一定可以捉到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沒效了,並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打敗了楚國。論功行賞的時候,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大臣們勸諫說:「這次打了勝仗,全靠咎犯的計謀,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
廣思集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集思廣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煩。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