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2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礪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礪,磨利。「礪兵秣馬」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01.《資治通鑑.卷二○○.唐紀十六.高宗龍朔二年》:「主上欲滅高麗,故先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礪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02.明.太祖〈御製皇陵碑〉:「東渡大江,首撫姑熟,禮儀是尚,遂定建業,四守關防,礪兵秣馬,靜看頡頏。」 
蹈湯赴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
兩端首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潁川,淩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1>言魏其2>、武安3>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4>,吾并斬若屬矣。」……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5>?」 〔注解〕 (1) 數:音ㄕㄨㄛˋ,頻頻、屢次。 (2) 魏其:竇嬰(?∼西元前131),字王孫,...
顯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明白顯露。《荀子.成相》:「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莊子.庚桑楚》:「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之。」
冤家路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一口,嘗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卻走了。今日還在此間,正所謂『冤家路兒窄』也!」那國王聞言發怒,欲四眾。 〔注解〕 (1) 不期:不料、意想不到。 (2) 哄瞞:欺騙、隱繚鶳實的真相。
長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期為非作歹,不肯悔改。《晉書.卷八五.劉毅傳》:「而長惡不悛,志為姦宄,陵上虐下,縱逸無度。」《舊唐書.卷一一八.元載等傳.史臣曰》:「眾怒難犯,長惡不悛,家亡而及妻兒,身死而殃及祖禰。」
無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久、不多時。《詩經.小雅.頍弁》:「死喪無日,無幾相見。」《東觀漢記.卷一六.桓典傳》:「居無幾,相王吉以罪被。」
溥天同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遲,何也?」淮對曰:「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於防風之也。」帝悅之,擢領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五年為真。安定羌大帥辟蹏反,討破降之。每羌、胡來降,淮輒先使人推問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二知其款曲,訊問周至,咸稱神明。 〔注解〕 (1) 禹:夏代開國之君。相傳因治水有功,得舜讓位,立國為夏。 (2) 防風:即防風氏。夏之諸侯,生卒年不詳。禹平定天下,大會諸侯於塗山,防風氏違命遲到,禹殺之。 (3) 大戮:殺死、處死且陳屍示眾。 (4) 溥天:同「普天」,全天下的意思。溥,音ㄆㄨˇ。
口快心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勸予坐野中以少遲,一二日即入城,皆紿辭也。先是,予赴平江,入疏言:「叛逆遺孽,不當待以姑息,乞舉春秋亂賊之法。」意指呂師孟,朝廷不能行,至是。文煥云:「丞相何故罵煥以亂賊?」予謂:「國家不幸至今日,汝為罪魁,汝非亂賊而誰?三尺童子皆罵汝,何獨我哉?」煥云:「襄守六年不救!」予謂:「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汝愛身惜妻子,既負國,又隤家聲。今合族為逆,萬世之賊臣也。」孟在傍甚忿,直前云:「丞相上疏欲見殺,何為不殺取師孟?」予謂:「汝叔姪皆降北,不族滅汝,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來做朝士!予實恨不殺汝叔姪。汝叔姪能殺我,我為大宋忠臣,正是汝叔姪周全我,我又不怕!」孟語塞。諸酋1>皆失色動顏,唆...
罪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罪的情況或事實。[例]革命者舉出暴君的十大罪狀,加以口筆伐。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