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2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作繭自纏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卷六.養生記逍》:「又讀〈逍遙遊〉,而悟養生之要,惟在閒放不拘,怡適自得而已。始悔前此之一段痴情,得作繭自縛矣乎!」
攀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折取。如:「請攀折花木。」唐.孟浩然〈早梅〉詩:「少婦曾攀折,將歸插鏡臺。」
託公報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陳寵》臣聞先王之政,賞不僭,刑不濫,與其不得已,寧僭不濫。故唐堯著典,『眚災肆赦』;周公作戒,『誤庶獄』;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由此言之,聖賢之政,以刑罰為首。往者斷獄嚴明,所以威懲姦慝,姦慝既平,必宜濟之以寬。陛下即位,率由此義,數詔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執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猶尚深刻。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煩於詆欺放濫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縱威福。■《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於牆,食則堯於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閒近戚,自隆支黨。至於表...
采薪之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生病不能打柴。語本《孟子.公孫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後作為生病的委婉之辭,亦可當作對某事件能力不堪負荷時的推卸之辭。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小弟辭家,欲詣帳下,以敘數載間闊之情。奈至河中府普救寺,忽值采薪之憂,不及徑造。」《蕩寇志》第八回:「實因晚生常有采薪之憂,不能侍奉左右,罪。」也作「采薪之疾」。
孟嘉落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溫(桓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言, 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歎。」 2.語譯 晉代孟嘉在宴席上雖被風將帽子吹落,仍顯得灑脫風流。見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後形容才子名士的瀟灑儒雅﹑才思敏 捷。亦作「落帽孟嘉」。 3.故事內容 <<無>&g...
少安毋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耐心等待一會兒,不要急躁。宋.陸游〈雨〉詩:「上策莫如常熟睡,少安毋躁會當晴。」《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總望大人傳諭眾紳民,叫他們少安毋躁,將來這事,官場上一定替他們作主。」也作「少安無躁」、「少安躁」。
危於累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閭,寡人將以為令,令軍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餘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2>,小國也,而迫於晉3>、楚4>之閒,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涖之,此所以絕世也,故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絕世之勢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列傳.范睢》。 (2) 曹:周武王的弟弟振鐸的封國。都陶丘,在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四里。春秋末期被宋國吞併。 (3) 晉: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
好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賞玩的物品。宋.梅堯臣〈和吳沖卿學士石屏〉詩:「留為千古作好玩,慎傾樸同玉碑。」宋.劉子翬〈兼道攜古墨來感之為作〉詩:「當時好玩不獨此,器用往往窮奢汱。」
雙黃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畫於特殊路段中,用以分隔對向車道,並雙向禁止超車、跨越或迴轉的兩條黃色實線。如:「行車時切超越雙黃線,以免與對面來車相撞。」
截鐵斬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斬釘截鐵」之典源,提供參考。 #《祖堂集.卷八.雲居和尚》1>天復元年辛酉歲秋,忽有微疾。至十二月上旬,累有教令。至二十八日夜,主事及三堂上座參省,師顧視云:「汝等在此,粗知遠近,生死尋常,以憂慮。斬釘截鐵,莫違佛法;出生入死2>,莫負如來3>,事宜無多,人各了取。」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 (2) 出生入死:形容不避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見出生入死」。 (3) 如來:佛的稱號。《金剛般若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時...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